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波兰,尤其是在知识界,很多人非常忌讳说“波兰是东欧国家”,而是强调自己是“中欧”国家。这个冷战后期由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概念影响了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几代精英的自我认知,即强调自己不同于俄罗斯的欧洲身份认同,但是又得不到西欧国家的承认。到本世纪初,波兰还多了“新欧洲”的标签。因反对向伊拉克开战,法、德等国被美国称为“旧欧洲”国家,而支持美国立场的波兰等国成了“新欧洲”国家。
“中欧而非东欧”“新欧洲”等说法背后夹杂着波兰复杂的历史和纠结的心态。可以说,波兰的“强国梦”与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总是在反复撕扯。英国广播公司曾这样报道波兰,“不停变动的边界留下了不同的遗产,并形成了一种相当流动的认同感”。在西欧国家看来,波兰是廉价劳动力来源;在俄罗斯看来,波兰是“无法信任的邻居”;在美国看来,波兰是“棋子”,是北约应对俄罗斯的前线国家。显然,这种“流动的认同感”和不同的外来定义,给波兰的发展带来很多未知的变数。所幸的是,波兰有勤劳善良的人民,有乐观开放的心态,正如波兰国歌中所唱的“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就不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