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普京愤怒了!俄军的报复性攻击,会是它?

    2022-10-10 09:23:24 来源:枢密院十号

    原标题:俄军的报复性攻击,会是它?

    连接俄罗斯塔曼半岛和克里米亚的克里米亚大桥8日发生剧烈爆炸后,俄罗斯将怎么做?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今年7月曾警告说,如果克里米亚遭到攻击,“审判日将非常迅速且猛烈地到来”——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看到俄罗斯要动用核武器进行报复的迹象。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后的卫星照片

    但在“北溪”管道“大概率是被炸”、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等一连串与俄罗斯利益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之后,俄罗斯恐怕不会忍下这口气。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媒体已经出现针锋相对地要求对乌军后勤供应线发动报复性攻击的呼声。

    俄媒建议对乌克兰交通基础设施实施打击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9日称,在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后,俄罗斯必须立即做出反应:有必要对乌克兰的整个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联合打击,以彻底瘫痪乌克兰东部的乌军供应线。

    英国媒体称俄军是从黑海军舰上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攻击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铁路隧道

    在俄乌冲突前期,俄军也曾照搬美国的做法,利用空中战机、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对乌克兰的类似目标进行过轰炸,例如在黑海方向成功切断乌军的海上补给线;发射“口径”巡航导弹攻击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铁路隧道,这里是西方援助乌克兰重武器的主要通道之一。西方一度非常担心,俄军将切断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援的陆地和空中通道。

    但奇怪的是,此后俄军并没有继续削弱乌军的后勤补给,将打击重点转向了摧毁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设施,大批苏联时代遗留的军工企业化为废墟。虽然此举的确在一定时间内导致乌军基本丧失对重装备的维护能力,但随着此后乌军源源不断地接收西方武器,失去本土国防工业能力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对乌克兰构成太大影响。

    与此同时,大批西方援助的单兵导弹等武器直接利用大型运输机运送到基辅等地机场,再转用铁路和公路送往前线;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则从波兰等国通过铁路运输——而拥有空中优势的俄军却对此坐视不理。

    对于为何俄军没有持续对乌军的后勤补给线实施打击,西方认为是俄军远程打击能力和情报获取能力不足,而俄罗斯方面的部分解释是“不愿摧毁这些民用设施”——到目前为止,俄军打击的主要目标仍集中在燃料库等明显属于军用的设施。据称,当前俄军最近在一系列精确打击中摧毁了克里沃罗格、哈尔科夫、楚格夫、尼科波尔、克拉马托尔斯克、卡尔波夫斯基、戈利齐诺沃、古利亚波尔和其他定居点附近的燃料储存设施,导致乌军前线部队出现严重的燃料短缺。

     安东诺夫斯基大桥遭到反复攻击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乌克兰政府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克里米亚大桥与之有关,但在此前的一系列行动中,早就重点瞄准了可能被利用的那些基础设施。例如俄军占领的赫尔松位于第聂伯河西岸,俄军运输车队需要跨河才能将大批物资运往前线驻军,因此乌军频繁对河上的大桥和紧急修建的浮桥发动打击。尤其是赫尔松附近最为重要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和新卡科夫卡大桥,乌军从7月开始反复利用“海马斯”火箭炮实施攻击,俄罗斯方面刚刚修好,就被乌军炸毁,导致它们一直无法正常通行。

    但如今俄军后勤基础设施单方面挨炸、却没有对等报复的情况很可能将发生改变。

    《自由媒体》网站称,乌克兰后勤供应的关键基础设施是跨越第聂伯河的桥梁。目前共有25座掌握在乌克兰手里,其中大多数是公路铁路两用桥。乌军主要通过铁路向前线运送北约提供的重型设备,由公路运送轻型车辆和步兵。由于俄军对燃料库的攻击,导致乌军前线部队面临严重的燃料短缺,因此乌军更依赖铁路而非公路运送武器和补给物资。报道认为,对这些第聂伯河上的桥梁实施打击,可以切断乌军的补给能力,减少前线乌军获得的重型装备。即便乌军建造浮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俄军护卫舰发射“口径”巡航导弹

    从俄军拥有的装备分析,攻击河上的固定桥梁并非难事。想要彻底摧毁桥梁,可以仿效美国在越战的经验,使用战机投放大当量的精确制导炸弹摧毁桥墩;如果只是要破坏桥面的通行能力,既可以仿效乌军的做法,使用远程火箭炮将桥面炸漏或炸塌,也可以动用威力更大的战术弹道导弹或由战斗机投放炸弹。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俄乌冲突新出现的这种将破坏对手关键基础设施的做法一旦成为常态,所有国家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都将上升,全球局势的紧张程度更将直线上升。

    (责任编辑杨靖)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