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未知问题是,正在涌向海面并排入大气层的气体是否会对附近水域的动植物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剑拔弩张的氛围更甚。
我们已经知道了,美俄互相指责对方是“北溪事件”幕后黑手。
一些欧洲政要含蓄一些,猜测是“国家行为者”。
德国驻英国大使告诉媒体,很明显,制造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非国家行为者”。芬兰安全情报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对管道的攻击是国家行为者剧本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欧盟虽然没有点明黑手,只是谴责这类行为“完全不可接受,将得到坚决和一致的回应”,但就在“北溪事件”发生的当口,欧盟宣布了对俄罗斯的第八轮制裁措施。
这一轮制裁,与管道泄漏无关,针对的是“四地公投”、俄罗斯进行“部分动员”等举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官员表示,在就“北溪事件”实施制裁之前需要提供证据,相关调查需要时间。
更重要的是危险的警示。
丹麦和瑞典的地震学家均表示,他们在泄漏地点周围记录到两起威力强劲的爆炸信号。有地震学家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第二起爆炸规模更大,威力“超过100公斤的炸药”,而且爆炸发生在海水之中,而非海床下。
不管什么原因,“北溪事件”表明,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并不安全。
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将本国的能源基础设施置于高度戒备状态。不在欧盟的挪威已经表示,将部署军队保护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有媒体称,不管是谁制造了“北溪事件”,都可能是在向挪威传递信息。因为挪威目前是欧盟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供应国。而且,巧合的是,就在“北溪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从挪威到波兰的“波罗的海管道”正式开通,这条管道正是为了减少波兰对俄的天然气依赖。
丹麦皇家国防学院海洋作战中心研究员纳尔逊说,很难确定谁为“北溪事件”负责,也很难对类似事件做出预防。“我们有管道,有互联网等通信电缆,还有海底电缆。它们都容易遭受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溪事件”预示着,国家间博弈的烈度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危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