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在8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德国经济部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对华业务的吸引力,以减少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
知情人士说,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减少甚至取消对中国的投资和出口担保,不再在中国推广贸易展览会和经理培训。此外,国家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贷款可能会用于亚洲其他国家的项目,比如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报道还指,德国经济部还在考虑审查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以及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德国正在考虑与七国集团(G7)一起,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所谓“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如果你说的属实,我只能说德国的有关措施毫无逻辑、非常荒谬。”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周五(9日)的记者会上回应了路透社记者的提问。
“脱钩”与否?德国国内正在吵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内部时不时发出一些鼓励与中国“脱钩”的论调。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在呼吁与中国保持合作,警告“脱钩”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双方可谓各执一词,但声浪都不算小。
“过去几个月里面多家德国智库已经在算经济总账了,但研究结果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赵晨观察到,目前来讲,媒体、智库、政界“脱钩”的声音较强,然而商界和企业界则更加希望与中国保持甚至是加强合作。
周三(7日),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西温警告称,德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他敦促德国领导人加速与中国“脱钩”。在西温看来,俄乌冲突迫使欧盟加快努力减少对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同样的事很可能发生在欧洲与中国之间。在并不看好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前提下,西温希望德国能尽快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掌握更多主动权。
但另一方面,德国金属和电气行业雇主协会主席沃尔夫近日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表示,德国在短期内几乎无法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沃尔夫警告,如果西方和中国发生经济战,许多地方的工业都会瘫痪。
警告的声音不止如此。德国外交政策网站8月29日刊发评论文章指,减少对华业务往来给德国经济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强行缩减在华业务,德国工业界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极度劣势。评论认为,如果北京对德采取反制措施,将导致德国成为全球加速衰落的开端。
德国《商报》更为具体地指出,撤出中国的想法“非常危险”,认为这将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评论也指出,当前德国人民所享有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而言,与德国的互动也使数百万人得以告别贫困。而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将来也仍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并且也正在成为重要的革新技术发源地。
赵晨向深圳卫视直新闻分析,德国国内这样的想法已经“酝酿多时”。
“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在卫生设备上对中国依赖过高,让它们心生警惕。随后这样的担忧和怀疑蔓延到了整个供应链、产业链。”赵晨指出,德国如今担心的是“多元化”的问题,因此他们希望能将投入到中国的资源分散出去,进行分散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