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2月24日战争爆发,乌克兰很快便拥有了海量的“毒刺”。2月27日,德国提出了一揽子对乌军援计划,其中就包括500枚“毒刺”。很快,意大利也宣布提供500枚,荷兰随后“跟进”200枚。由于乌克兰西部与北约国家的陆地边界并没有被封锁,因此这些来自欧洲的“毒刺”几乎在几天之内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德国政府在3月3日表示此前承诺的1000枚“铁拳”3反坦克火箭和500枚“毒刺”已经通过波兰转交给乌军。实际交付时间应该更早,有消息称3月1日在南线战场赫尔松上空俄军损失的一架米-24,就是被来自德国的“毒刺”打掉的。
“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瞬间。
2月25日,拜登政府批准了开战后的第一项对乌军援计划,其中首次批准美国对乌克兰军队直接援助“毒刺”。截至3月24日,一位五角大楼官员向媒体证实,先期提供的600枚“毒刺”已经全部进入乌克兰(具体日期不详),而24日当天美国最新批准援乌的800枚“毒刺”的第一批也已经运抵乌克兰。预计这批导弹在3月底左右已全部进入乌境。
换言之,乌军在开战前后仅仅从公开渠道就拿到了约2700枚“毒刺”。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并且再一次几乎掏光了北约库存。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3月22日报道,五角大楼急于填补因大量援助乌克兰“毒刺”和“标枪”而导致的单兵导弹缺口。尽管国会在3月已经拨款35亿美元用于提高相关导弹产量,美国国防工业却仍未制定出适用的快速提高产量方案。
困难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美国数百家小型供应商正在寻找制作生产这些导弹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包括采购难度较大的稀土和电子元器件。中俄两国都是美欧市场的稀土供应大户,中国正在从立法层面进一步规范稀土出口,而西方对俄制裁(尤其是金融制裁)则严重限制了俄罗斯稀土的出口。稀土本身又是制造电子元器件的主要材料。此外,相关军火企业还担心迅速贸然扩大生产线所带来的投资风险,毕竟战争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因此不少零部件厂家只有待资金到位后才会投资提升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