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俄罗斯S-400、S-500系统仍然依赖导弹本身的雷达导引头,或者地面控制站进行精确控制要先进一个层次。其实美国的“萨德”系统也具备类似的能力,甚至导引头还更加先进,只是因为导弹本身尺寸太小,无法对弹道中段的目标进行大气层外拦截,只能进行末段高空拦截。
实际上美国的导弹防御思路是将大气层外中段拦截和大气层内末段高空拦截分给四种不同类型的导弹分别实施,大气层外拦截由标准3和GBI拦截弹实施,大气层内拦截由萨德和爱国者3实施。
这种思路呢,其实也不能说有错,只是耗资翻倍,而达到的效果也就和用一种导弹兼顾大气层内外拦截相比其实大差不差,只有在一件事上比较麻烦,就是在对付那些“临近空间”飞行的目标,尤其是那种水漂弹或者滑翔弹道时,无法兼顾大气层内外的两种拦截弹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应该说,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当年开发反导系统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技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程度吧。
其实德国之前也考虑过购买爱国者3导弹用来拦截俄罗斯“伊斯坎德尔”,但因为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是大气层内“水漂"飞行,这正好是”爱国者3“这类系统的软肋。
于是就出现了前几年出名的事情:德国人抱怨美国拒绝提供他们自己进行的“爱国者3”拦截“伊斯坎德尔”的模拟数据——可想而知,如果“爱国者3”能拦截“水漂弹”,为什么美国人不提供数据呢?
客观来讲,美国反导系统在近年来中东的实战和美国自身的测试中表现都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最初的设想,比如爱国者3实际上在中东多次拦截了中程弹道导弹,而美国自己的测试中也用标准3拦截了洲际导弹。
但是这些没有采用滑翔、水漂技术的导弹,对于中俄、乃至于“东方以色列”来说,都已经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装备了,这几个国家的“次世代”导弹无一例外都是瞄准美国反导系统的软肋设计的,其实问题不在于美国不重视保密工作,更多地还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换代周期和技术路线调整周期远远赶不上现实需要。
毕竟以色列能做出一个和“红旗某型空天防御导弹”相似的“箭3”,靠的也还是美国的技术,美国完全没有理由搞不出类似的东西,但是计划中完美的“萨德-ER”现在在哪儿呢?
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在空天技术领域相比苏联始终稳稳占据优势,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科研体制上市场化的优势。因为技术可以转化成经济收益,因此美国的科研体系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动机,相比之下,苏联当时开发出个俄罗斯方块还得卖给西方公司才能赚到钱,科研纯靠国家投入,然而国家投入再大也赶不上高科技产业市场本身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逐渐走火入魔,市场导向成为了科研体系唯一的方向,国家投资的科研体系几乎变成了养闲人的地方——比如美国的“航天国家队”,“联合发射公司”,花了巨额的经费,工作却拖沓而又官僚,问题丛生,且难以解决。
反而是以色列,虽然钱都是美国援助的,但总额毕竟还是有限嘛,所以还是得正经地讲讲科学决策,风险评估……
顺便一提,美国最近宣布试验成功了HAWC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次重大的成功了,只是这东西究竟水平如何,现在连个图和详细信息都没,咱们也没法多加猜测,而且测试成功到实际投入使用这中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
不过这件事倒是也让我们看到美国还是在高超声速领域进行了一些广泛的试错,目前可行的几种技术路线他们也都尝试了,虽然因为一些无论什么技术方案都要面临的瓶颈问题,比如耐高温材料,还是会有卡脖子的情况,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对手永远卡在一个难题上。毕竟体制问题这事儿吧,世界各国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无非是看你在发现自己存在体制问题的时候,能否及时有效地调整了。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购买“箭3”,也就是说明了德国人还是那个一板一眼,抠技术细节的性格,美国人忽悠不动,但美国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倒是非常接近于那些垄断公司了,他们能不能克服自己的大公司病,重新让美国科研体系焕发生机呢?这谁知道呢,咱们看吧。
大片味!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大片味!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大片味!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大片味!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大片味!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
2022-01-28 10:26:30朝鲜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发射瞬间据“国防部发布”消息:2022年6月19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22-06-20 08:34:54反导拦截2022年6月19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22-06-20 01:41:002022年6月19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22-06-20 08:37:26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