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加紧构建以地基战略预警雷达和预警卫星为核心装备的战略预警系统,增强战略预警能力。
据俄媒日前报道,俄空天军航天兵战略预警中心主任谢尔盖·苏奇科夫上校称,俄武装力量战略预警系统到2030年将完全由“沃罗涅日”系列雷达组成。
苏奇科夫称,在此之前,应升级一系列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执行战斗值班的“沃罗涅日”雷达。此外,将在列宁格勒州将制造拥有改进战术技术性能和增强抗干扰保护的新设备。
“沃罗涅日”雷达是俄战略预警系统的骨干装备。
一度出现漏洞的战略预警系统
战略预警系统是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为防御突然袭击尤其是核打击,运用预警技术监视别国战略进攻性武器活动态势的综合性警戒系统。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的突然性大大增加,战略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保障安全和军事战略行动的重要保障。
既然战略预警系统定位为战略级别,那就和战术的预警系统有区别,战略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对方的战略级别的弹道导弹、轰炸机和巡航导弹,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在尽可能的距离发现上述战略攻击武器或平台,处理相关参数,通过通信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媒介将情报信息传输给战略指挥机关,为国家决策层提供所需信息。
目前,战略预警系统的探测手段主要包括战略预警雷达、预警飞机(机载红外探测器)、光电跟踪监视系统和导弹预警卫星。战略预警雷达通常分为地基和海基两种,其中,地基战略预警雷达是主力,但其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只能探测弹道导弹飞行的中段和再入段,对导弹上升段的预警能力不足。这个时候,预警飞机和预警卫星的作用就开始图像,由于预警飞机和预警卫星尤其是卫星“站得高”,也“看得远”,视野涵盖范围广,可发现上升段的导弹。但由于目前高轨道的预警卫星传感器主要是红外探测系统,当导弹助推器燃烧完毕脱离后,预警卫星就难以跟踪中段和再入段飞行的导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低轨道预警卫星的发展,未来由高轨道和低轨道组成的天基预警体系也具备全程跟踪监视能力。
地基战略预警雷达是一国的战略之眼,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装备。图为苏联研制的“达里亚尔”雷达。
所以,目前比较完善的战略预警系统一般由战略预警雷达、预警卫星、预警飞机及光学跟踪监视等组成,预警卫星和预警雷达是主力,相互配合,以“接力”方式完成对导弹的探测和跟踪。预警卫星主要负责导弹上升段的探测,战略预警雷达和光学跟踪监视系统则承担中段、再入段的探测和跟踪,为相关部门提供尽量长的预警时间。
地基战略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通常为1000千米-6000千米,也是战略预警系统最早使用的探测手段。美国是最早研制地基战略预警雷达的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先后研制成功了代号为AN/FPS-49、AN/FPS-49的第一代战略预警雷达,探测距离约5000千米,主要区别是前者采用单脉冲体制,后者脉冲多普雷体制。美国目前的主要远程预警雷达型号是AN/FPS-115“铺路爪”系列雷达及其升级版本(AN/FPS-132)。“铺路爪”雷达主要采用双面阵天线,所有设备安装在一座32米高的多层建筑物内,工作频率420~450兆赫,探测距离一般可达5000千米。美国目前在全世界共部署了6部“铺路爪”雷达,其中美国本土3部,格陵兰、英国各1部,基本满足对全球主要方向的探测需要。
冷战时期,美苏激烈对抗,在武器领域追求“你有我也要有”,美国的导弹、轰炸机一直是苏联的心头大患,为了尽可能早点发现来袭的美国核弹,苏联从60年代开始建设地基预警雷达,第一代地基战略预警雷达“德涅斯特河”雷达在1970年投入使用,之后苏联又发展了改进型“德涅斯特河-M”、“第聂伯河”和“第聂伯河-M”、“道加瓦河”和“达里亚尔”等雷达,这些雷达探测距离在2500千米-6000千米。
苏联解体后,作为继承最多军事遗产的俄罗斯也继承了战略预警系统的大部分设施,但苏联时期建设的地基战略预警雷达不少建设在加盟国上,有些被拆,有些因为老化被放弃,这导致俄罗斯战略反导预警体系支离破碎,在西方和西北方出现诸多预警漏洞,而且装备服役时间过长,性能日显落后,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资金对战略预警系统进行更新。在2006年前,俄罗斯只在白俄罗斯完成建设一部“伏尔加河”雷达,一定程度弥补了西面的预警漏洞。
随着“沃罗涅日”雷达数量的增多,俄地基战略预警雷达实现了环状闭合布防、全境有效覆盖。
更强大的新战略之眼
为了弥补战略预警能力的不足,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大幅改善的俄罗斯开始研制新一代“沃罗涅日”系列战略预警雷达。2006年,首部“沃罗涅日”-DM雷达在圣彼得堡的列赫图西正式进行战斗值班状态,拉开了俄地基战略预警系统更新换代的序幕。
“沃罗涅日”是俄第三代大型相控阵反导预警雷达,也是俄反导预警网络中的骨干装备。该雷达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技术,基于开放式架构和模块化设计理念,大幅提高了对目标的探测、跟踪和分类能力。“沃罗涅日”系列雷达包括“沃罗涅日-M”、“沃罗涅日-DM”、“沃罗涅日-VP”等三个型号,M型和VP型均工作于米波波段,基本是同一型号,区别是VP型由6个大模块组成,而M型只有3个。与M型和VP型相比,DM型工作于分米波段,对目标的定位精度略高。
在制造生产方面,该雷达采用工厂预制技术和开放式架构设计,具有降低研制成本和建造时间、缩减运维人员、便于现代化改造和快速部署等优势。据称,“沃罗涅日”雷达工程建设时间需要约1.5年,比之前的雷达大幅缩短,以往的战略预警雷达建设工期需要5-9年。根据研究,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雷达设计和器件技术,“沃罗涅日”对弹道导弹目标的探测威力稍强于美国“铺路爪”雷达。
“沃罗涅日”最大探测距离约6000千米。
“沃罗涅日”雷达自2006年正式列装后,现已部署7部,分别为位于列宁格勒州、加里宁格勒州、伊尔库茨克州、奥伦堡州、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阿尔泰边疆区;位于科米共和国的俄罗斯导弹攻击预警系统“沃罗涅日”雷达站曾计划在2021年建成,但目前还没有正式投入值班的消息。
俄国防部还计划在摩尔曼斯克地区和塞瓦斯托波尔部署2座“沃罗涅日”雷达,在赫尔松海角部署一座“亚赫罗马”雷达站,该雷达是“沃罗涅日”雷达的升级版本。经过多年建设,俄拥有10部地基战略预警雷达,包括1部“道加瓦河”雷达、1部“达里亚尔”雷达、1部“伏尔加河”雷达和7部“沃罗涅日”雷达,初步实现了环状闭合布防、全境有效覆盖、体系并网成军。这些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超过5000千米,可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卫星,以及各种气动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和精确定位,可为俄反导拦截力量提供20~30分钟的预警时间。
除“沃罗涅日”雷达外,俄军还计划装备4座“集装箱”超视距雷达,分别部署在俄西部、东部、西北和南部战略方向。这种雷达由巨型天线场由144根天线杆组成,整个天线场长1300米、宽200米,能在3000千米至6000千米距离上探测敌方导弹发射动态,同时还能远距离发现战机(包括隐身战机)和巡航导弹行踪。该雷达的特色是可发现地平线以外的目标,与“沃罗涅日”雷达可配合使用,一旦“集装箱”超视距雷达探测到导弹发射动态,通过数据链将相关信息立即传送至“沃罗涅日”雷达,后者迅速确定目标坐标,引导防空反导系统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
俄国防部此前表示,依托“集装箱”和“沃罗涅日”等远程雷达,俄军将在边境地区建起“全覆盖式雷达场”。除了上述预警雷达,俄还正在发射名为“冻土”的导弹预警卫星,目前已经发射成功5颗,天基预警能力逐步恢复,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的战略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