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国现在对俄罗斯打的这场仗,随时能打到中国头上

    2022-02-21 09:14:13 来源:补壹刀

    执笔/胡一刀

    虽然俄罗斯宣布撤军,局势似乎并没有发生转折。

    一方面,随着乌克兰东部发生猛烈交火,人们对俄乌军事对峙危机升级再度紧张起来。

    另一方面,美国坚持宣称,“俄罗斯并没有撤军,反而在增兵”。

    在16号“战争日”的预测破产后,美国并不甘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又爆料,有情报显示俄罗斯已经走上了战争道路,“计划未来数日内进攻乌克兰”。

    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狼来了”?还是华盛顿谋划已久的一场信息战?

    1

    在乌克兰东部,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8日报道,顿涅茨克当局驻停火机制监督和协调联合中心代表处军官称,乌克兰强力人员当天向“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发射了68枚榴弹和122毫米、120毫米口径的炮弹。

    消息人士称,乌克兰军队自5时30分至9时朝顿涅茨克5个居民点开火。不过,乌克兰方面表示,是乌东部武装首先开火,政府军方面是进行一定限度的还击。

    卢甘斯克方面也透露,乌克兰强力人员违反停火制度再次针对卢甘斯克地区内进行射击,使用的武器包括120毫米和8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及火箭筒。

    莫斯科多次表示,基辅没有履行明斯克协议,且拖延冲突调解谈判。

    而且,俄罗斯外交部指出,基辅将全国一半的军队派到了顿巴斯地区。莫斯科也对北约国家向俄边界附近调动军事装备、顿巴斯地区的西方教官增加表示关切。西方国家目前仍在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提供乌军在顿巴斯地区使用的武器。

    不过,在美国那里,又变成了“俄罗斯在向乌克兰边境地区增兵,同时给乌东部武装提供武器支援,对乌政府发起挑衅”。乌克兰军方也表示,乌东部武装的一枚炮弹击中了一所幼儿园,造成两名教师受伤,并否认了其向乌东部开火的说法。

    由于乌东部突然爆发冲突,当地时间17日,俄罗斯召集举行联合国安理会会议讨论明斯克协议问题。该协议是2014年和2015年达成的一系列停火协议,旨在结束乌克兰东部乌克兰军队与俄罗斯支持的分离分子之间的冲突,但是一直未能有效履行。

    布林肯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局势问题举行的会议上发表讲话称,“美国的情报显示俄罗斯已经走上了战争道路,计划在未来数日内进攻乌克兰”。他还强调,美方分享上述情报是为了“阻止战争,而非发动战争”。

    布林肯最后这话,好像是此地无银三百里。

    虽然莫斯科此前表示正在撤走在俄乌边境的部分军队,这些部队正在回到之前的驻地。但是,美国政府和北约仍然一口咬定——俄罗斯没有撤回部队,反而在增兵。

    布林肯说:“我们在当地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俄罗斯撤军)正在发生。我们的情报明确表明,这些部队,包括地面部队、军机、军舰,正在准备在未来几天对乌克兰发动攻击。

    本来布林肯是计划17日前往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但由于联合国安理会举行这个关于乌克兰局势讨论的会议,美方很可能觉得这是传播美方“信息”的重要机会,所以在临行前,布林肯决定先前往纽约,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发表讲话。

    在美国渲染的2月16日“战争日”什么也没发生后,美国显然加大了“信息舆论攻势”。

    美国和北约继续指责说,俄罗斯最近几周在俄乌边境部署了约15万军队,并且随时都可能对乌克兰发起攻击。从数量上看,比之前美国渲染的“10万俄罗斯大军”,又多出了几万。

    莫斯科方面不仅继续否认了,美西方新一轮有关“俄罗斯计划随时入侵乌克兰”的说法,并批驳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歇斯底里”。

    2

    在这次安理会会议中,乌克兰代表要求安理会在会议上,关注俄罗斯议会本周提出的“承认乌克兰东部分离分子成立独立国家”的动议。乌克兰说,俄罗斯国家杜马的这个举动威胁乌克兰领土完整,并且破坏了明斯克协议。

    其实,之前普京已经表示,他并不赞成国家杜马的动议。

    其实从这次俄乌危机开始,美国就通过渲染俄罗斯军事大规模军事部署和可能展开军事行动,发动“信息战”。

    而且,在“战争日”的渲染破产后,美国人还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比如,美方称,自己不断公布俄罗斯方面的军事部署信息,以及俄军可能行动的时间,是为了让有关各方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是给俄罗斯施加更多的国际舆论压力及道德压力。

    而且,美国人把“俄罗斯可能展开袭击”的剧本,编得越来越离谱了。

    布林肯说,目前不清楚局势到底会如何发展,但是俄罗斯可能会炮制借口,包括“制造所谓的在俄罗斯境内发生‘恐怖主义’炸弹袭击,捏造发现大规模墓地,制造无人机袭击平民,或者假的甚至是真的化学武器袭击”。

    然后,以保护俄罗斯公民或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民众为由,对乌克兰发起攻击,包括对乌克兰进行“导弹和炸弹”袭击,对“乌克兰关键机构发起网络攻击”,部队和坦克进攻首都基辅等重要目标。

    可以看出,为了打这场“信息战”,美国绞尽脑汁。

    然后,美国政治精英,还不忘抢占“道德高地”,宣称“我们的警告或预测可能会出现错误,但是只要俄罗斯改弦更张,不入侵乌克兰,我们都会欣然接受任何人针对我们的批评。因为我们换来了更理想的结果”。

    俄罗斯方面对美国的这种“信息攻势”也已经做好准备。

    17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俄意外长会谈之后对媒体表示,乌克兰周围的紧张局势在20日会不会消除不取决于俄方, 因为俄罗斯没有鼓吹过战争,俄罗斯现在也没有这么做。

    拉夫罗夫说,美方现在搞的是“信息恐怖主义”,“我认为,他们不会就此收手。我们应该找到信息的源头。这些信息每天都在出现,一会儿是2月15日,一会儿又是16日,现在是20日。虽然这样的谎言很快就会被遗忘。”

    拉夫罗夫说,西方国家说令他们不安的是俄罗斯在自己或者盟友白俄罗斯境内进行军演,但西方国家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在美国向俄罗斯发动的“信息攻势”中,还不忘将中国作为“附带目标”。白宫方面曾妄称,“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而北京被视为支持俄罗斯的入侵行动,那么中国也将付出代价”。

    在这次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中,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张军重申了北京的立场。他说,中方认为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必须回到明斯克协议的落实上,各方应保持理性,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相关问题,不激化紧张局势或渲染危机。

    对于美方现在又说“俄罗斯计划未来数日入侵乌克兰”,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国情报部门的可信度如何,在伊拉克、乌克兰等问题上已经得到了检验。

    汪文斌进一步表示,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不能以释放“战争烟雾弹”为筹码,不能以制裁施压相威胁,更不能以煽动集团对抗为手段。各方应当在新明斯克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包括俄方在内的各方合理安全关切,推动乌克兰危机及相关问题的全面解决。

    3

    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秘密行动处”一名资深官员斯弗尔说,西方如今更懂得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情报,也就是展开“信息战”,公开俄罗斯认为是秘密的情报,希望以此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战略。

    斯弗尔说:“有趣的是公开这些信息的对象并非美国或英国的公民,它是专门讲给普京的。只有他才知道真伪,所以,如果我们公开了俄罗斯的秘密情报,普京知道这是真的,他就得考量这么做的后果及这如何影响他的布局。”

    看看这话,说得多冠冕堂皇。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对“补壹刀”表示,拉夫罗夫说美国在搞“信息恐怖主义”,是在指责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搞的,是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恐怖主义行动,而不是国家行动。

    信息战在过往的国际竞争中是屡见不鲜的。所谓“信息战”“舆论战”,是在特定的传播环境当中发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不利于对方的信息。

    美国有个词叫做“认知域行动”,信息战作为一种国家行动,国家间战略博弈的一部分,服务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发布真假难辨的信息,作出对自己有利对对方不利的行为,最终获利单位是国家。即便是说谎,也是精心策划的谎言。

    信息战本身,就是国家安全中非常正常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兵不厌诈”。然而,国家行为是有边界和底线的,可美国没有边界和底线,完完全全无中生有,在无视基础事实情况下,用荒唐可笑的方式散布纯粹的虚假信息。

    沈逸认为,我们惊讶的不是美国撒谎,而是美国一些政客撒谎到了病态的地步,执着的重复着一些破产的谎言,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在全世界面前撒谎。就结果来说,美国整体也没有从中获利。

    最近,《华盛顿邮报》发了一篇文章,称目前沙利文因为在大选中的相关问题,正在受到相关部门的调查。如果撒谎是为了转移美国国内对自己调查的追究,那么只能说明美国的执政者没有格调和底线,出于一己之私绑架国家利益和世界安全。

    一位美国问题资深专家告诉“补壹刀”,美国擅长用虚假情报对外交安全议题进行操弄。冷战结束30多年来,美国的“情报政治化”越来越成为了其固有文化。

    原本,情报应该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但是如今美国在利用情报手段时,却越来越取决于政治决策者的需要。这就导致了美国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多次出现误判、失误,人们对于美国情报的质量和真实性也产生越来越多的质疑。

    沈逸认为,在这套操作中,美国实际没有得到战略获利,反而透支了国家长远信誉。

    (责任编辑杨靖)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