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刀剑笑&叨叨姐
“背离西方阵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甚至“破坏团结”“鼓励普京”……
这是最近几天美欧媒体有关乌克兰危机的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词汇。
它们的描述对象,都是德国。
是的,你没看错,德国成了“叛徒”。这当然与其海军司令舍恩巴赫上演的那个插曲有关。
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回归乌克兰”,西方对俄计划破坏乌克兰稳定的指控是“无稽之谈”,西方应该给予普京“尊重”,这位德国海军中将的表态不仅直接激怒乌克兰,也在美欧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光是一个插曲,还不足以让德国陷入这种舆论窘境。
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上“态度暧昧”,也都成了德国与美国对俄强硬派渐行渐远的“罪证”。
有媒体甚至挖出德国新政府亲俄的“历史根源”:
前总理勃兰特 1970 年代曾发起与莫斯科和解的“东方政治”。一家德媒说,对执政联盟最大政党社民党的许多官员来说,“俄罗斯这个词,激活了一种怀旧情绪”。
因为对俄温和而备受指责,柏林过去也曾遭遇过。
但默克尔离任后,德国所处的大小环境都在变化。尤其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的落差,都将影响德国未来应对这种批评的心态和动作。
01
最近几天,德国成为不少西方舆论口中的“叛徒”。
德国海军司令舍恩巴赫祸从口出,即使他以辞职试图控制负面影响,但依然在西方掀起最新一波对德指责的波澜。
上周五,舍恩巴赫访问印度时,在一场与印度军方智库的闭门会议上,他一时忘形,说了一些极不符合西方“政治正确”的言论。
相关视频曝光,有图有真相,舍恩巴赫无力辩驳。
最受指摘的一个说法是,普京“应该得到尊重”。
这位海军司令说,“给予普京这种尊重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这很容易,而且可能是他应得的”。他认为,为与中国对抗,印度和德国需要俄罗斯,“在俄罗斯处于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可以反过来约束中国”。
在推特上广泛流传的这段视频中,舍恩巴赫还谈及克里米亚。
他将西方担心的“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称为“无稽之谈”,认为“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再回到乌克兰”“乌克兰不符合北约成员国的标准”。
舍恩巴赫的这番言论,引起巨大争议。
他随即被召回德国,要求做出解释。
德国国防部也迅速撇清:舍恩巴赫的言论,不管是内容还是具体措辞,都不代表德国政府立场。
最愤怒的,当属乌克兰。
舍恩巴赫辞职后,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表示,这还不够。他的发言留下“一个烂摊子”,“(令人)极大质疑德国的国际信誉和可靠性”。
梅尔尼克的话说得很重,“乌克兰人不由得想起纳粹占领时期的恐怖,当时乌克兰人被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视为次等人”。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则直接指控,德国形同“鼓励”普京攻击乌克兰。
02
如果说,这是柏林本可避免的一段插曲,那么,围绕是否允许向乌克兰出口武器一事上,德国的暧昧立场更是一览无遗。
德国国防部长兰布雷希特22日重申,柏林暂时排除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可能性。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德国对武器出口有一个长期的“非常明确的立场”:“近年来,德国不支持出口致命性武器”。
因此,德国拒绝允许爱沙尼亚等国向乌克兰出口德制武器。
相比之下,美国不仅对第三国出口美制武器大开绿灯,还不吝直接提供武器。
就在23日,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称,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第二批超80吨武器已经抵达基辅。仅仅两天前,美国刚向乌克兰提供了第一批超90吨的“致命武器”。
英国也已经决定向乌克兰提供一批“轻型防御性反装甲武器系统”。
德国方面的解释是,他们担心这样做可能让局势更加紧张,谈判更加困难。《华尔街日报》却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在天然气问题过于依赖俄罗斯。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德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
所以,即使柏林口里说着“我们站在基辅一边”,基辅仍然相当不满。
还是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他22日谴责德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希望柏林停止“破坏团结”和“鼓励普京”。
其他一些北约国家也觉得德国对俄态度过于暧昧。
拉脱维亚外交部长林克维奇斯在推特上引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名言嘲讽道:“边境上的征服者不会被雄辩所阻挡。”
再往前倒,“北溪-2”更是扎在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一根刺。
总长约1200公里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连接俄罗斯与德国东北部,它已经在去年9月完工。
但它什么时候开通,是近期各方博弈的焦点。
“北溪-2”一旦运营,华盛顿担忧它成为俄罗斯牵制西方的一个筹码。但在开通前,美国人将它视为对付俄罗斯的一个筹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明确表示,华盛顿准备把“北溪-2”项目作为阻止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谈判筹码。
基于此,美国当然不希望“北溪-2”开通。
柏林的态度有些分裂。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称,由于不符合欧盟能源法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现在“不可能”获批。
但总理朔尔茨清楚表示,如果俄罗斯人没有进犯欧洲国家的边界,那么德国将坚持投入运营该项目。
这么一些事件逐渐累积起一些西方舆论的对德不满。
“当摄像机关闭时,(德国的)语气就会发生变化”,美国《政治报》网站认为,德国背离了西方阵营。法广则说,“俄罗斯虎视眈眈,德国请不要支吾”。
就连自己国内舆论,也对德国对俄暧昧态度提出批评。
德国镜报说,德国的暧昧态度对西方的整体战略是很危险的。
德国商务日报指出,政治人物“理解俄罗斯”的倾向仍然存在,“愿意对话和战略天真的界线究竟是什么”?
70多位安全政策专家1月14日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公开信呼吁,德国应该从根本上上纠正对俄政策,“不应再坐视俄罗斯的侵略行动”。
这封公开信很是夸大了柏林的作用:“鉴于过去20年德国政治对俄罗斯新帝国主义的消极态度,俄罗斯在2014年袭击乌克兰似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它进一步说,“柏林对俄罗斯修正主义冒险的口头或象征性反应”,只会“诱使克里姆林宫进一步越狱”。
因此,这些学者们认为,德国必须“纠正”对俄罗斯的特殊待遇,“德国必须采取行动了”。
03
德国为何成了美欧不少媒体口中的那个“叛徒”?
首先跟德国执政联盟内部的不协调有关。
“现在谁来决定对俄政策方向?是社民党领导的总理府还是绿党领导的外交部?”欧洲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一位研究员,上周在一份公开发表的备忘录中问道。
答案显然模糊不清,才导致了柏林在立场表态上的“暧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补壹刀说,德国新政府目前仍处在磨合阶段。之前外界预判的很多问题,现在基本都出现了。
比如绿党主席贝尔伯克执掌外交。该党以及贝尔伯克本人的固有倾向,加上绿党刚上来表现欲强,都使德外交部在反俄方面表态强硬。但社民党历来在对俄方向上温和,这样一来双方温差就暴露出来了。
这种“先天”的内部分歧也很容易被放大。
但总体而言,德国新政府还是想维持默克尔时期对俄外交遗产,因此目前没在反俄方向上走得太远。
除了柏林内部分歧,欧盟层面对俄也出现强硬派压倒温和派的势头。
欧洲内部有的离美更近,相对反俄。有点希望维持外交对话,德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之前,两派之间大体保持平衡,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获得授权,代表欧盟整体利益跟俄接触。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崔洪建指出,一是因为“铁娘子”默克尔离任,德国影响力受到削弱。
默克尔长期执政积累的资本和信用,使得当时德国虽也经常面临反对,但柏林的外交取向大体上能反映到欧盟层面。默克尔离开后,德国影响力的落差已经开始显现。
二是“北溪-2”越来越被卷入地缘政治博弈,也越来越脱离德国“控局”的能力范畴。
如果只是外交斡旋,其他国家还会默许德国出面代表欧盟。但现在“北溪-2”先后被拖入波兰白俄罗斯边界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德国再强调这是“纯商业项目”,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国家更难听进去了。
这也导致德国曾经获得的“授权”进一步松动。
随着德国这个主要对俄温和派“式微”,欧盟内部反俄的强硬派声量变大。朔尔茨政府本来想继续搞平衡,一方面说些批评俄罗斯的硬话,另一方面尽力保“北溪-2”。
柏林打算挺好,丢了“对俄温和”这个面子,保“北溪-2”的里子。但在美欧反俄风浪大涨,德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受损的情况下,它面临着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窘境。
德美关系的微妙调整,也是一个因素。
特朗普时期,华盛顿成了西方民主制度和信誉的破坏者。当时,默克尔和德国政府反而因为对“民主”和西方价值体系的保护和坚持,威信上升。但拜登上台后,美国重新以西方民主的领导者自居,美欧尤其美德在这方面的“代表性”此消彼长。
美欧表面上是一家,背后也存在影响力和威望竞争。朔尔茨政府“初来乍到”,一时没有顶住美国。
在以上几方面背景交织下,德国新政府被美欧亲美舆论扣上“叛徒”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想改变这种境遇,崔洪建认为,柏林需要尽快捋顺内部机制,尤其得使外交部和总理府对外表态一致。
在此基础上,德国还得在欧盟层面做文章,尤其加强跟法国合作,还可拉上意大利等主张对俄缓和的国家。通过协调欧盟大国立场,尤其重提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诺曼底模式”,这样或能改变备受反俄舆论攻击的处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