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无论谁在台上,都非常容易被台下的反对党带节奏。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设立影子部长,点对点监督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在议会内外对执政党施压,还能直接与外国政府和政要往来,煽动民意,给执政党使各种绊子。相对而言,由于澳大利亚长期的“反亚魔怔”,反中议题,要比“反跪美”议题更容易操纵,工党政府被带偏的概率,要远高于联盟党政府。
再者,澳大利亚的政治生态,常年受到党内斗争的影响。工党和自由党内部都有严重的派系斗争,更换党魁的门槛也比较低,这些年“宫斗”大戏频频上演。2007年到2013年工党执政,陆克文被吉拉德“背刺”,丢了“龙椅”,又两度反攻,终于重回宝座,报了一箭之仇。联盟党上台后也没好到哪里去,先是通讯部长特恩布尔搞“政变”,把党魁阿博特赶下台,接着国土部长达顿和阿博特联手“逼宫”,又把特恩布尔拉下马,没想到被莫里森钻了空子,渔翁得利。
这些党内派系彼此政策主张差别很大,换人坐庄,路线就会调整。而如果党魁权威不够,屁股坐得不稳,决策时就会受到党内其他派系的牵制,很可能会用中国议题做筹码,换取其他派系的支持。举个例子,同属自由党,阿博特是个英美“死忠派”,上任后还在办公室挂上了英国女王像。特恩布尔则反对让英国人当元首,支持澳大利亚脱离英联邦。他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温和,早年在河北投资办厂,还有个华人儿媳妇。他上台之初,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相对要积极一些,两次派出高官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特恩布尔对华态度较温和,然而中澳关系正是在他任内大幅倒退
然而,阿博特拉拢了一众对华鹰派,不断利用“中国议题”打击特恩布尔的党内权威,导致特恩布尔立场不断倒退,2017年明确表态拒签“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还对华采取各种敌视政策。中澳关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急剧恶化。近十年来,澳大利亚走马灯式换帅,两党外斗激烈,内斗凶残,无论哪个人在台上,都是党内党外齐唱反调。澳大利亚对中国态度反复,频现“迷之操作”,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