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华问题上,右翼联盟的“恋母情结”比较严重,又有“反亚”和“反共”两重debuff叠加,反华立场相当坚定。工党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工党曾经是“白澳政策”的始作俑者,“排华”急先锋。但它后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曾把“实现社会主义”写入党纲,整体上对“反共”不是特别积极,对新中国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中澳建交,以及中澳经贸关系的起步,都发生在工党执政期间,更具体地说,是在惠特拉姆——也就上面提到的“解雇门”的主角——执政期间。
其实,澳总督很少直接插手澳大利亚的内务。作为中澳关系的“破冰者”,惠特拉姆被解职,背后的原因远不止“通不过预算”那么简单。那么是谁在背后使坏呢?大家可以把猜测打在公屏上。我这里就留个悬念,把背后的故事,留到以后的节目里讲。顺便再挖个坑,我们打算出一个“这个世界的左翼怎么了”系列,给大家讲讲各国的左翼力量,近年来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包括澳大利亚工党、日本共产党、德国社民党,等等。想听这个话题的,请在公屏上扣1。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党进行自我改革,削弱了工会的影响,从代表劳工,变成了代表中产阶级。这就导致了工党在经济政策上“右拐”,支持自由贸易和私有化,社会政策则开始“白左”化,推崇“多元文化”,热衷“人权”。不过总体而言,工党是“贸易为体、人权为用”,挣dollar才是头等大事。相比一边倒向美国的联盟党,工党更加强调外交的独立性,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搞些多边主义,身段更灵活,希望从太平洋两头得利。但无论哪一方执政,都有这么几个共性:
首先,美澳联盟是各党派的共识。前面讲过,澳大利亚制造业拉胯这个现实,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所以澳大利亚在安全方面,必须依赖美国。工党所谓的“独立外交”,更多只是不再毫无选择地参与美国的行动,而是要在美国提出要求时,报个价,为澳大利亚争取更多的利益。可以说,对自由党和国家党来说,澳中关系是孝敬美国的贡品,对工党来说,澳中关系则是和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