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塔拉基不顾阿富汗作为民族问题复杂、部落力量强大的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国情,在国内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招致部族、宗教首领和广大人民的不满,各地出现了自称为“圣战者”、旨在推翻人民民主党政权的反政府武装力量。另一方面,新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196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终告分裂,党内分为塔拉基、阿明为代表的“人民派”和卡尔迈勒为代表的“旗帜派”。“人民派”首先清洗了政府内的“旗帜派”成员;而后自身内部斗争也逐渐凸显,塔拉基与苏联一同策划了铲除阿明的“九月事件”,但行动失败,塔拉基败死狱中。
因此,阿明上台后对这一刺杀事件耿耿于怀,不仅要求苏联撤回在阿富汗境内的专家顾问、逐渐疏远苏联,还提出“更为平衡的外交方针”,转而同美国缓和关系。
图为哈菲佐拉·阿明。
在政权反复又惨烈的斗争之下,阿富汗国内的政治版图悄然发生着巨变。此时,阿富汗的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已拥有4万兵力,控制了80%的国土。阿当局与反政府武装间的战火破坏了广大乡村的农田和灌溉系统,到1979年底,阿富汗难民人数已近80万,他们或逃往邻国,或加入反政府武装。
面对阿明政权的“失控”和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持续壮大,苏联以协助镇压反政府武装为借口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府,扶植卡尔迈勒傀儡政权。
苏联自以为打得一手好牌,却不料被拖入阿富汗战场泥潭近十年。这场战争不仅成为压垮超级大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为冷战后的国际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面对入侵,阿富汗的“圣战者”们暂时放下了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与部落冲突,他们手持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支援的军火,团结一致抗击苏联。
图为苏军在阿富汗的“坦克墓地”,这场战争中被阿富汗“圣战者”击毁的大量苏军坦克被抛弃到这样的废车场。
苏阿战争期间,数以百万计的阿富汗难民流亡邻国,为此巴基斯坦在边境地区建起难民营,并在沙特政府的支援下设立伊斯兰宗教学校。正是在这些“圣战者”和宗教学生中,一个组织的早期成员正在悄悄地成长,他们影响了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安全问题的走向。
这个组织,就是塔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