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办公室日前宣布,前首相卡梅伦将出任苏纳克政府新的外交大臣。乍一听闻,着实令人惊讶。毕竟一个前首相在自己继任者的内阁里任职,至少在英国二战以后是没有的,也不太符合该国一贯的政治传统。尤其是2016年卡梅伦因“脱欧公投”的结果而选择辞去首相和下议院议员,相当于彻底退出政坛。然而,卡梅伦对此番复出倒是显得颇有信心。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英国正面临着俄乌冲突、中东危机等“一系列严峻的国际挑战”,支持盟国和加强伙伴关系将是其作为外交大臣的首要任务。外界关心的问题是,卡梅伦的复出能让已经迷失已久的英国外交重新找到方向吗?
不得不说,苏纳克政府的选择还是很现实的。表面上,外交大臣换人的起因是原内政大臣布雷弗曼公开把亲巴勒斯坦的团体说成是“暴徒”,迫使本就苦于党争的苏纳克不得不“紧急灭火”,将原外交大臣克莱弗利调任内政大臣,然后让卡梅伦出面主持外交大局。实际上,苏纳克更多是奔着选情去的,一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展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拉住对保守党日感失望的中间派和中右派选民。明年年底英国要举行议会选举,而目前执政的保守党岌岌可危,最近几次民调都落后于工党,且基本上都差20个百分点以上。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考虑,那就是现在的英国外交十分疲弱,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起伏不断的热点问题有些方寸混乱、应对失措,而这些外部问题已成为内政的一部分,不断点燃英国国内的社会政治冲突。苏纳克政府也是索性赌一把,希望把卡梅伦请出来当“奇招”起些作用。
毫无疑问,卡梅伦具有非常丰富的执政经验。他曾是英国几百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现在正当年,也更显成熟。要说现在英国谁更有能力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卡梅伦显然是最佳人选之一。“脱欧”后的英国号称要更好地拥抱全世界,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俄乌冲突未平、巴以冲突又起,英国在外交上确实需要个明白人出来主事。但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解决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英国现在跟各方的关系都不怎么样,包括卡梅伦提到的与盟友伙伴的关系。
第一,欧盟对卡梅伦的看法非常复杂甚至矛盾。一方面,卡梅伦当年冒险赌一把,结果一场公投让英国离开了欧盟。英国“脱欧”是战后欧洲一体化所遭受的最重大挫折,因为欧盟损失的不只是经济和军事实力,还有自己内部的团结和信心,国际形象包括软实力都极大受损。因而,欧盟方面对卡梅伦多少心里还揣着不满。另一方面,欧盟也知道,卡梅伦虽是保守党的“疑欧派”,但终究不是“脱欧派”,更多还是合作派。他搞公投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之所以最后选择辞职也是希望留在欧盟而非离开。而且,担任首相多年,他在欧盟还是有些人脉的,其行事风格也更被人所熟悉。只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卡梅伦个人如何,即便他能够一定程度缓和对欧关系,但在“脱欧”已成保守党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下卡梅伦难有大作为。
第二,跟美国的关系也不如预期那么好。“脱欧”前的英国,是美国眼中欧盟的代表,是美欧关系的中间人。而“脱欧”后的英国,则失去了这样的地位。英国虽提出了“全球英国”的口号,最终却选择了紧抱美国的大腿,看美国眼色行事,甚至做一些美国不方便做的事,以博取美国对自己的看重,这反而让英国失去了外交上的分量和主动。
第三,英国对华关系仍面临挑战。卡梅伦当年力促的中英“黄金时代”被终结,务实合作则被保守派、亲美派所诋毁。苏纳克出任首相后曾有心派克莱弗利缓和对华关系,但随后保守党内就在炒作议会下院所谓的“中国间谍案”。无疑,只要英国还选择站队美国,缺乏自己独立的外交立场,恐怕凭卡梅伦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对华关系现状。
总而言之,卡梅伦的复出对英国外交包括对中英关系是积极的,至少他更为理性务实。但同时,英国政治的碎片化、民粹化愈加严重,党争政争不断,即便卡梅伦有想法,恐怕作为外交大臣他也难改变基本局面,更何况还要受限于苏纳克政府的整体考虑。(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责任编辑: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