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近期,以色列军队大规模袭击叙利亚,空袭了包括存放先进导弹的仓库、防空系统和武器生产设施等在内的数十个重要目标,空袭“强度非常高”。随后,以色列又出动精锐的“翠鸟”突击队,占领了位于戈兰高地的赫尔蒙山叙利亚一侧。按照以色列媒体的说法,这是自1974年脱离接触协议签署以来,以色列首次进入戈兰高地缓冲区。
点评: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外溢效果也非常明显,已经形成了以伊朗为首的中东“抵抗之弧”(又被称为“抵抗轴心”)与以色列及其西方盟友之间的全面对抗。在此过程中,中东“抵抗之弧”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历史渊源、形成过程以及战略意义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期叙利亚局势骤变,给中东地区战略格局形成重大冲击,在大国角力的影响下,未来中东“抵抗之弧”发展以及中东地区安全局势走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叙海军基地遭以军空袭后的场景,导弹艇、巡逻艇等水面舰艇被摧毁。
深刻影响中东政治格局的“抵抗之弧”
中东“抵抗之弧”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概念,涉及多个中东国家的利益和冲突,其兴起源头可追溯至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还标志着伊朗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转变。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面对美国的制裁与孤立,不仅在国内进行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改革,还积极在中东地区寻找盟友,共同对抗外部压力。这一过程中,伊朗逐渐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涵盖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叙利亚政府军、伊拉克什叶派民兵、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力量的“抵抗之弧”。伊朗希望以提供资金、武器和政治支持等方式,帮助这些力量壮大,共同构建起一条对抗西方势力的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