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苏联陆军曾有各型坦克达5万辆之多,其中包括T-64、T-72和T-80等主战坦克,它们之间多少有一些继承关系,外形虽然相似,但是内部不尽相同,性能和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美国、德国都已经列装第三代主战坦克,中国的三代坦克也在研制中,而苏联1979年服役的T-80主战坦克从设计理念上还停留在二代半,苏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苏联为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在原有成熟坦克车型上改进,提高车辆技术含量;二是重新启动研制一种全新型的坦克。对于当时经济不景气、财政上勉强维持的苏联而言,研制全新型坦克资金投入多、且费时费力、难度很大,于是苏联军方把注意力放在改造已有的主战坦克上。T-80坦克因造价昂贵不能大量列装,所以坦克研制部门就把眼光投向了相对便宜的T-72坦克,以符合苏联军方既想少花钱,又想维持一支数量庞大且技术比较先进的装甲突击力量的期望。俄罗斯正是从实战需要和经济可承受角度出发,启动以T-72坦克为基础研制新型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项目。
1989年1月,苏联乌拉尔车辆制造生产联合体设计局承担代号“188工程”研制项目,其任务就是对T-72BM坦克加以改进,主要是为坦克换装“额尔齐斯”1A45火控系统。苏联坦克设计理念的一贯优点是:“单个设备不一定最先进,但总体性能却争取达到最优。”基于这个思路,研制单位对装配了新型火控系统的“188工程”样车的火炮装弹机做了适当改装,达到系统最优,这款被装在T-72BM坦克上的火控系统后来被称为1A45T火控。
1990年秋,“188工程”样车进行了1400公里的场地试验,基本达到了军方的设计要求。
1991年,俄罗斯军方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实战情况,发现T-72BM坦克与美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差距。随后,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设计局又为T-72BM坦克加装了“窗帘”-1光电干扰系,以抗击来袭的反坦克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