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性能
苏-57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不比F-22逊色,机头、机舱、进气道等都采用了独特的形状设计,保证了对雷达波的低可探测性,为增强隐身效果,武器舱采取内置方式。从苏-57的仰、俯视图来看,其布局与F-22相似,放弃了歼-20采取的的鸭翼布局,而改为常规边条翼布局,二者都采取了保守但实用性较强的菱形翼传统布局,菱形翼是平衡隐身、机动、航程等方面要求的较好方案,这也表明菱形翼在隐身和机动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东西方的认可。然而同样是因为隐身及超音速巡航需要,苏-57的水平和垂直控制面更小,这表明其希望使用矢量推力技术进行俯仰、偏航和滚转控制。但从机头和机尾来看还可以隐约看到苏-27的影子,因此似乎可以把该机视为创新与继承并存的一种战斗机,这也符合俄罗斯经济技术实力。这样的改变,似乎可以看出俄罗斯空军在新的战斗机计划中将气动布局经验传承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否则不会把原来的设计全面推翻。苏-57的机尾仍旧保留了大尾锥,主要是为了减阻;机翼和尾翼前、后缘平行,使雷达反射信号只向几乎垂直与侧面的方向反射,避开了正前方和正后方。两个垂直尾翼向外倾斜,避免侧向发生镜面反射,这些都降低了整机的雷达反射面积。苏-57的进气道设计不同于F-22,反而类似于F-22的竞争者YF-23战斗机,属于上S进气道,水平面外侧有类似DSI形变辅助,但设计较为保守,可以看作为保证发动机正常性能做出的取舍。
机动性能
苏-57战斗机因为采用了苏-37/苏-30MKI系列的轴对称矢量推力喷口(TVC),所以隧道较厚。从飞机整体布局来看,进气道的位置与苏-27相近,有助于改善战机的大迎角性能;机身扁平,延续了苏-27的升力体设计,加上机翼面积较大,翼荷较低,因此具备较大的升力系数。苏-57机翼前缘后掠角似乎大于F-22,这显示苏-57更重视高速飞行和超音速拦截能力,从这一点来说,苏-57似乎也更像YF-23。此外,苏-57虽然采用了TVC,但是取消了鸭翼,也就是放弃了80年代俄罗斯战斗机典型的三翼面布局。从技术上讲,TVC为战斗机提供气动控制面外的一种控制方式,可以提高飞机低速、高攻角范围的机动性能,与气动控制面相配合可以增加飞机的迎角和机头指向能力。从整体上说,苏-57放弃鸭翼除了隐身方面的考虑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俄罗斯在气动、飞控等方面的进步,如创新性的增加了可动边条。因此能够在常规布局整合进TVC,进行飞控系统控制律的优化,即可得到较好的机动性能。苏-57避免了采用过多的控制面而造成飞机重量和复杂程度的上升,从而降低飞机的成本,另外也降低了飞控系统编写的难度,特别是各操纵面的偏转控制与协调的问题。综上所述,苏-57应该具备了与F-22同一等级的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性能,但会受到发动机推力不足所困扰。
综合评价
苏-57战斗机的设计更加突出高空高速和超机动作战能力,没有牺牲气动性能来换取隐身优势,原因之一是按照俄罗斯军方的“第六代战争”思想,未来战争的模式主要为非接触作战,突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应用,因此,隐身战斗机的主要作用在于国土防空。
苏-57从战术层面上来看,其造成的重大影响则主要体现超视距空战和近距格斗空战上。根据美国最近的研究结果,未来发生超视距空战的可能性远大于近距格斗。美国做出这种设想主要是基于敌方空中力量很容易被其报、监视侦察(ISR)系统探测和跟踪,使其战斗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战斗类型和战斗地点。 但如果敌方战斗机拥有出色的隐身性能的话,这种优势将被大大削减。一旦苏-57投入使用,美国的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就要以比原来更近的距离抵近敌机方能发挥作用,而像空中预警平台、空中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在进入到这个距离时可能已经处在苏-57的攻击范围内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苏-57具备的“极度敏捷性”将使得美国拥有的一些中距空对空导弹的命中率大打折扣,尤其像AIM-120,如果没有足够击败苏-57的机动能力的话,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此外,苏-57比美国的F-22和F-35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相对低廉的价格。据称,F-22和F-35比苏-57贵2.5至3倍(F-22单价约为1.4亿美元,F-35在1亿美元左右)。
综合来说,苏-57具有超声速巡航、综合探测系统、“体面的”隐身性能、“极度敏捷性”以及持续等特点,未来成熟量产的苏-57将在2015年后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战术、战役、战略等各层面造成重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