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战斗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发动机,两台9500KGF发动机的重量远大于F-35的单台F-135发动机,而且推力还不如F-35推力达到191.35千牛即19500千克,而两台9500千克力推力发动机顾名思义,即9500千克x2=19000千克——同时其所占据机身体积更大,这也使得其要达到或者超越F-35的飞行性能,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牺牲。
歼-31第二架原型机的发动机将使用中国产品,而非RD-93,未来量产型FC-31也将使用中国发动机。
歼-31战斗机的航空电子系统配置还未定型,其出口用版本和向解放军海空军部队推销的版本有较大的区别。如果没有经费限制,其可以直接套用歼-20的电子系统。歼-31采用歼-16一样的飞控系统,都是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并集成驾驶仪功能,座舱采用1平2下(可采用在歼-20上的先进座舱布局方式,中间一座大型多功能显示器),总体空优性能略高于F-35,但多用途能力则有所不如。
歼-31隐身战机重大改进型——鹘鹰2.0首飞成功。其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所提供的增材制造钛合金承力构件在鹘鹰2.0首飞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标志着增材制造技术水平比肩国内先进,迈入国内第一梯队水平。
这次承担钛合金承力构件的部门是沈航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东北首家实现增材制造实现装机应用的单位。该实验室负责人介绍,承力构件是鹘鹰2.0飞机机体骨架的重要零部件,该实验室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这种零部件,较传统的“锻铸+机械加工”制造方式比,可节省大型铸锻设备、减少开坯模具,大大缩短研制周期、减少制造成本,未来大规模应用前景广阔。
歼-31作为一型全新研制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从设计到零件制造再到装配集成,沈阳厂所实现了以增材制造、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满足了新机的高性能要求;同时,为实现型号“快速试制”要求,组建了沈阳新机快速试制中心,以管理模式创新大大缩短产品研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