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背景
FC-1战斗机源于1988年的“超-7”(Super-7)战斗机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军深感其主力战斗机无法适应当时的空战形势,急需以现代化战斗机替代其老旧的幻影3、幻影5以及中国制造的歼-6、强-5等战机。巴基斯坦军方一方面引进美国F-16战斗机,另一方面积极与中国合作,试图凭借中方的力量研制一种低档配置且较为先进的战斗机。
对于新研战斗机,最初巴方定名为“佩刀Ⅱ”方案,中方定名为歼-7CP。当时设想是在歼-7战斗机的基础上采取与歼-8Ⅱ战斗机相同的两侧进气道、翼根前缘增加了前缘襟翼,换装发动机的方式研制新战机。为此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成飞)与美国格鲁门公司签署协议,准备联合研制“超-7战斗机”。
“超-7”最初是设想嫁接美国“F-20”战机机头等办法,升级“歼-7”并向巴基斯坦出口,后来新加坡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格鲁门公司提出带边条翼的40度后掠机翼的改进方案,为改善大迎角性能,格鲁门公司将进气口设计向内倾斜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然而,由于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政府取消了所有军事合作项目,“超-7”战斗机研制计划搁浅。
研制进程
2001年2月,成飞公司制造出了一架全尺寸金属模型,2001年9月冻结了FC-1原型机技术状态,开始进行详细设计。2002年5月31日完成设计,2002年9月16日制造出首架原型机,标志着FC-1项目迈出实质性一步。
按照研制计划,初期制造4架试验型飞机,包括两架用于静力试验。2003年8月30日FC-1战斗机01架原型机首飞成功,02架完成了静力试验。2004年4月9日FC-1战斗机03架原型机首飞成功,进行操纵安定性试验和强度试飞考核。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外形和大推力、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以及先进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和武器系统,具有发射中距弹、实现多目标超视距攻击的能力,具有多种先进的精确导航、战场态势感知、目标探测与识别、作战攻击以及电子战等功能。
2004年6月15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双方签订FC-1/JF-17战斗机在巴基斯坦合作生产主合同和技术改造生产线合同。
2004年7月FC-1飞机计划正式命名,中方称之为FC-1/“枭龙”战斗机,巴方则称之为JF-17(“联合战斗机”)/“雷电”战斗机。
2006年4月28日,配备全状态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的FC-1“枭龙”04架原型机首飞成功,比原定进度推迟了一年多。“枭龙”04架原型机对飞机的整个飞行状态、航电系统、控制系统和武器攻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并通过考核。这表明枭龙战机已经具备了可以批量生产的能力。FC-1“枭龙”04号原型机在01、03架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以满足更新更高的作战需求。04号原型机采用了大边条、“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进气道、“玻璃座舱”(座舱综合显示设备)和垂尾电子舱。
FC-1战斗机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的是西方国家的产品,投标竞争者曾包括法国、英国的公司。雷达的竞争型号包括意大利、法国公司。在2002年初的新加坡航展中,巴方选中的意大利FIAR Grifo S-7机载雷达公开展出(巴方的歼-7型战斗机装备同一公司生产的雷达)。Grifo S-7共有超过25种工作模式,其中包括空对空和空对地模式。
中国向外国出口FC-1战斗机配装俄罗斯RD-93发动机,对此中俄之间曾发生争议,经过谈判最后2007年4月,俄罗斯同中国达成了协议,同意中国采用俄制RD-93发动机的FC-1战斗机向第三国出口。
服役巴方
FC-1原计划在中国进行小批量生产,首批12架飞机交付巴基斯坦空军,作进一步的飞行测试,并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进行适应性训练。2006年3月,中巴“枭龙”项目首席主管、巴基斯坦空军拉提夫少将正式对媒体宣布,首批中巴联合研制的FC-1战机将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巴基斯坦空军订购总数量约150架。
2007年1月,第一批FC-1战斗机正式交付巴基斯坦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