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型飞机设计定型。1980年3月2日,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在1969年到1979年的十年试飞中,歼-8累计飞行1025个起落,共计663个飞行小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1986年2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飞机生产定型。
歼-8型飞机从首飞到设计定型,历时10年之久,其研制过程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
歼-8研制成功的原因:
1、起步稳健,从实际出发歼-8设计是建立在历时三年的对米格-21飞机“技术摸透”和借鉴国外飞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即体现先进性、又有继承性,而且与国内工业水平和技术条件基本上相适应。
2、技术决策正确,特别是对发动机的选择、进气型式、弹射救生方式的确定做了充分的技术论证,歼-8所采用的涡喷7甲发动机,在原涡喷7的基础上改用高温涡轮,经航空工业部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和冶金工业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1968年试制出了首批发动机,确保了全机顺利上天。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试制过程中,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两个三结合,共同研制歼-8,较快较好地解决了研制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领导得力。航空工业部组织全行业为歼-8飞机研制开绿灯。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大力协同,有关部门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联合指挥部,沈阳飞机厂和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深入现场指挥,组织解决、攻克了影响首飞的23个技术关键。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在主持歼-8飞机试飞的关键时刻,果断决策,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