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想再被拖入中东战争,特朗普既要维持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又要保持“和平缔造者”的形象。此时动手,后果不可控。伊朗不是伊拉克,几十年军备积累使其不会坐以待毙。
伊朗迅速启动外交攻势,外长亲赴欧洲与欧盟几国密谈伊核协议的未来,展示愿意谈判的态度。这是为了赢得外交空间,也是向中俄投桃报李。伊核协议是中俄参与的重要成果,特朗普当年单方面退出,现在又想动武,理由是伊朗“核能力可疑”。这种逻辑难以接受。
中俄此次出手是为了关闭战争阀门。中方明确表示,中东战争将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和地区安全失控,没人能独善其身。联合国安理会因美国既是常任理事国又是当事国而无法发挥作用,中俄协调成为唯一有效的多边力量。
普京多次电话未能动摇特朗普的决心,但在与中方通话后,特朗普决定暂缓决策。这不是巧合,而是中俄合力的结果。外交需要在关键时刻给对手一个台阶下。特朗普考虑的是伊朗反击、国内选情、国际反应及盟友态度。一旦局势失控,他的支持基础可能会崩塌。
特朗普不是心软,而是算账。真要动手代价太高,且不确定能否取胜。伊朗不是轻易投降的国家,过去几次打击都没能让德黑兰低头。白宫声明看似只是“再观望两周”,实际上是向中俄和国际社会发出求稳信号。
这两周是外交缓冲期,也是推动局势降温的关键节点。中东乱局背后牵扯大国博弈、能源博弈、宗教博弈。任何一个火星都可能引爆整个地区。以色列再强也不能独自扛起战争,伊朗再硬也不想孤军奋战。只有多边参与才能稳定局势。
中国在这次事件中低调但有分量,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对话。联合国框架下的努力、中俄之间的协调以及对美方施加的外交压力,都是为了不让中东彻底失控。这通电话不仅救了伊朗,也救了整个中东的理性底线。
特朗普愿意退一步是现实压倒冲动的结果。接下来两周国际社会如何应对至关重要。如果错过这个窗口,局势再度失控,谁都别想全身而退。中俄联手再次证明:当世界最需要理性时,不靠拳头说话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国。和平靠一步步外交搭建起来。(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