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之间的认知较量并非新鲜事,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场博弈早在冷战时期就已全面展开。当时,美国与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强权,其竞争不仅限于军事、核武层面,更是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信息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归根结底,冷战的核心目标就是争夺世界主导权,争当“老大”。因此,美苏之间无论是明争还是暗斗,实质上都是围绕全球领导权展开的战略拉锯。
在军事层面,两国都是拥有庞大核武库的核大国,各自占全球核武器总量的将近一半,足以在瞬间摧毁整个星球。因此,“互相毁灭”的现实让热战难以爆发,演变为“冷战”——炮口对准彼此,却无人敢先开火。在大洋上,是航空母舰与核潜艇的对峙;在陆地上,是装甲集群与弹道导弹的较量;而在认知领域,则是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的信息攻防战。
当年,由于技术手段有限,认知战更多体现在舆论宣传上。美苏双方都在向世界展示各自的制度优势。西方媒体不断宣扬“民主自由”“个人权利”等价值观,试图动摇对方阵营人民的信仰,而苏联则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公平与国家强盛。这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常常伴随着“叛逃”“投诚”等新闻的爆出,许多人员的转向并非枪口逼迫,而是长期舆论与心理战的结果。
苏联解体后,冷战画下句号,美国则迅速借此空档完成全球战略再布局。北约在军事上不断扩展,而原华约成员国纷纷倒向西方阵营,昔日的双极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这个阶段,美国不仅在军事力量上继续扩大优势,更在文化输出和价值观渗透方面加大了力度。好莱坞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产品,它们传递着强烈的信息——美国是地球上无敌的存在,“正义”“自由”与“秩序”的象征。甚至有电影直接将敌人设定为“外星人”,间接表明地球上已经无人能与其抗衡。这种软性灌输,是最典型的认知作战手法之一。
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试图维持单极霸权的努力越来越吃力。俄罗斯试图恢复自身的战略影响力,中国、欧盟、印度等力量的崛起,也在不断削弱美国的独大地位。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认知战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通过操纵舆论、散布信息、干预他国内政来推动“颜色革命”,逐步瓦解其他国家的政治体系与文化认同,已成为其标准手段。
“颜色革命”本质上是一场针对目标国家认知结构的系统性瓦解工程。它的第一步,往往不是军事干预,而是通过媒体宣传、非政府组织和网络手段,诱导民众质疑本国政府的合法性,动摇其制度基础。这种软攻势的最终目的,是迫使目标国家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到文化价值观,全方位向西方靠拢。一旦国内局势混乱,便有理由进行军事介入或政治操控。像乌克兰、格鲁吉亚、利比亚等国家,皆是这一套路的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国家都会在认知战面前屈服。如果目标国家内部仍保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自信,或者拥有独立的舆论引导能力,这种认知战就未必奏效。伊拉克、利比亚等例子也说明,当认知战无法彻底撼动一个国家时,美国会毫不犹豫地诉诸军事手段。所谓“认知先行、武力补刀”,就是这一战略的真实写照。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之间的认知战愈发白热化。普京之所以决定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北约东扩已将俄罗斯逼到墙角,其战略缓冲区几乎被清空。五次被美国“口头保证”欺骗之后,俄罗斯选择了不再退让。俄方在行动中不仅强调军事目标,也极力推动自身的叙事,试图争取全球南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而美国则迅速发动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宣传攻势,不仅对俄罗斯进行舆论围剿,也试图让全球媒体跟风讲述“一个版本的真相”。
如今,认知作战的形式早已不再是冷战时期的传单和广播,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化、技术化的信息战系统。从社交媒体操控到AI生成内容,从关键词过滤到大数据舆情引导,美俄之间的认知战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对抗,也影响着每一个普通网民的认知和判断。
未来,认知战的复杂程度只会持续上升。它将与网络战、金融战、外交战深度融合,成为国家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种“无声的战争”,既要增强国家的信息防御能力,也要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和独立判断力。不要等到信念动摇、立场模糊之后,才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一场精心布置的“战场”之中。认知战不是未来的战争形式,它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并将持续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