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贾德遭钻地弹暗杀?伊朗军方一把手“复活” 情报战升级。内贾德可能被钻地弹暗杀,伊朗总参谋长发出警告,并声称击落了28架以色列战机。2025年6月,中东局势因以色列和伊朗的互相轰炸而彻底引爆。这场从13日持续到18日的冲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摩擦。当以色列的钻地弹瞄准伊朗前总统住宅,而伊朗导弹则昼夜不停地打击以色列腹地时,双方高层在“斩首”疑云中隔空叫阵,中东已陷入一场高科技武器和情报渗透交织的新式战争。
6月17日,德黑兰市中心的一次爆炸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的名字重新带回国际头条。以色列空军用钻地弹精确打击其住宅,现场火光冲天如同小型核爆。内贾德办公室紧急辟谣称“总统未死”,但这反而暴露了一个更可怕的现实:一个早已被排挤出权力核心的前总统,其住宅位置竟被以色列军方摸得一清二楚,甚至能组织空袭定点清除,这表明情报渗透程度之深令人震惊。
与此同时,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萨维将军亲自出镜发表电视讲话,不仅证实自己安然无恙,还撂下狠话:“伊朗的惩罚性行动马上就到,以色列人立刻撤离海法和特拉维夫!”然而,以色列真正炸死的是革命卫队下属“戈尔博集团”的沙德马尼少将,这位挂着军衔却管理能源、金融、矿产的“战时参谋长”,其真实身份揭露了伊朗军方与革命卫队复杂的权力网络,也暴露了以色列“斩首行动”的情报偏差。
伊朗的反击采取了“小刀割肉”战术,改变了战场规则。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伊朗导弹部队第十波袭击画面显示,曾经一次齐射12枚导弹的饱和打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次仅4枚导弹的小群多批攻击,昼夜不停砸向以色列。这种打法看似“抠门”,实则暗藏杀机——以色列部署的“箭-3”反导系统单枚拦截弹成本高达300-600万美元,而伊朗自产导弹成本仅20万美元左右,通过经济账消耗对手的防御资源才是真目的。
6月17日,伊朗宣布击落28架以军战机(包括一架F-35I战斗机和多架无人机),背后是防空体系对无人机群的升级应对。开战首日,伊朗曾用100架单价仅5000美元的“沙希德-136”无人机发动自杀式冲锋,逼得以色列用4万美元一枚的“铁穹”导弹拦截,成本差高达8倍;如今伊朗把无人机当诱饵消耗以军弹药,再用高超音速导弹突防,让以色列防空部队手忙脚乱。
伊朗每天随机发动10轮导弹袭城战,专打特拉维夫的电网、海法的炼油厂、内瓦蒂姆的空军基地,意图通过瘫痪经济来代替摧毁政权。而以色列的麻烦在于全国适宜居住的地方都在伊朗导弹射程内,尽管以军宣称拦截率超90%,但只要10%的导弹突防就足以造成严重后果。6月16日,特拉维夫居民区被毁、炼油厂油罐燃起熊熊大火的画面,已经让30万以色列人躲进地铁站过夜。
外援方面,英国已派出加油机支援以色列,美军“萨德”反导系统和驱逐舰蹲守地中海保驾护航;而伊朗这边,连公开声援的国家都屈指可数。若美军真下场参战,伊朗那点库存导弹和山寨无人机,在F-22战机面前恐怕撑不过一周。
战事打到第六天,胜负天平已现端倪。以色列靠钻地弹和隐身战机打出漂亮开局,却陷入导弹拦截的“经济泥潭”;伊朗用2000枚导弹库存打消耗战,但高层渗透和盟友缺位的隐患像定时炸弹。当内贾德住宅的硝烟与特拉维夫炼油厂的火光交织,这场冲突早超出军事范畴——它既是无人机与反导系统的技术对决,更是情报战、经济战、心理战的混合绞杀。无论以色列的铁穹还是伊朗的导弹雨,都无法阻止中东滑向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消耗战。(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