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导弹互袭 定点清除,以伊冲突还没到顶? 局势再度绷紧

2025-06-18 13:29:26 来源:洞见财报

导弹互袭 定点清除,以伊冲突还没到顶? 局势再度绷紧!根据报道,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遭以色列暗杀,但此消息未获官方证实。

2025年6月上旬,中东局势再度紧张。以色列对伊朗境内目标进行军事打击,伊朗也采取了多重应对措施,两国对抗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冲突不仅牵涉到军事行动和外交博弈,还涉及情报布局和地区安全格局的重塑。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对伊朗境内的核设施与军事目标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次行动显然经过周密策划,覆盖了关键军事设施和核技术相关场所。卫星图像显示,伊朗西部与南部多处军事基地出现连片爆炸火光,导弹碎片散布范围达数公里。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在事后简短声明中强调“行动完全符合自卫原则”,但未披露具体打击目标清单。

值得关注的是,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似乎得到了关键情报支持。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袭击前已掌握相关信息,尽管美方宣称“未直接参与打击”,但承认近期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多次通话,并通过中东盟友渠道确认行动动向。这种情报共享模式显示以色列在发动攻势前已完成风险评估,其军事决策背后存在多层级的情报网络支撑。从打击效果看,伊朗多处关键设施遭受精准破坏,侧面印证情报准确度达到较高水平。

伊朗方面遭遇多重打击。位于德黑兰的伊斯兰革命卫队总部遭受空袭,建筑结构严重损毁。更严重的是,核科学家穆罕默德·马赫迪·塔赫兰奇与法里顿·阿巴斯遇袭身亡。这两位科学家长期参与伊朗铀浓缩技术开发,其遇袭导致伊朗核计划推进受阻。卫星图像显示,科学家遇袭现场残留特殊实验设备碎片,部分未公开的核技术研究资料可能已遭损毁。这种针对核心科研人员的清除行动,比单纯军事打击更具战略破坏性。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行动反应强烈。沙特外交部发布声明,直接谴责以色列“公然侵略伊朗”,指其侵犯主权行为违反国际法基本准则。阿曼外交部声明强调军事打击破坏地区稳定,阿联酋方面除谴责外,更呼吁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介入以维护和平。约旦政府措辞最为严厉,称袭击是对联合国成员主权的“公然践踏”,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伊拉克、土耳其、卡塔尔、黎巴嫩、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陆续加入谴责行列,形成中东及伊斯兰世界范围内的声讨态势。

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发出安全提醒,要求在伊中国公民与企业强化安全防护,避免前往敏感区域。这项预防性措施既体现中方对当前局势的清醒判断,也为海外公民提供必要保障。使馆特别强调遇紧急情况需立即联系当地警方或领事保护热线,这种务实举措展现负责任大国态度。

军事对抗升级引发连锁反应。伊朗革命卫队宣布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多个导弹基地进入待发状态。卫星监测到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周边增派快速反应部队,这种军事部署调整暗示其可能采取不对称反击手段。地区安全格局因此变得更加脆弱,沙特、阿联酋等国已加强边境防空系统,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应声上涨3.7%,航运公司开始绕行高风险海域。

国际法框架下的争议持续发酵。以色列声称行动属于自卫范畴,但其打击目标包含民用核设施要素,这种模糊性引发法律界定难题。美国虽未直接参战,但其情报支持行为可能构成事实上的共谋。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安理会紧急会议已提上议程,但常任理事国意见分歧使制裁决议通过概率降低。

当前局势发展存在几种可能走向:通过国际社会调解缓和局势,通过外交斡旋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伊朗实施大规模导弹报复,触发以色列全面进攻;冲突蔓延至波斯湾能源设施,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无论哪种情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持续推动对话解决分歧,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