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加拿大举行的G7峰会期间表示,他不反对中国加入G7,并称如果有人推动,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这一表态看似向中国释放善意,实际上背后有多重战略考量。结合峰会背景及多方反应,特朗普的言论不仅是即兴回应,更是美国对全球格局变化的主动试探。
近期G7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如何应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等经济手段,凸显美西方对华政策的对抗性。特朗普此时提出“中国加入G7”的提议,试图将中国纳入所谓“国际规则体系”,淡化G7对华围堵的负面形象,塑造美国“包容开放”的姿态。同时,特朗普还呼吁俄罗斯重返G7,试图以“扩大朋友圈”的方式离间中俄与西方阵营的对立。然而,这种“求和”姿态与其政府持续加征欧盟关税、提前退出峰会等行为形成矛盾,暴露其“美国优先”逻辑下对盟友关系的功利性调整。
特朗普二期执政后面临中产选民对贸易战反噬的不满,尤其是对欧盟国家的高额关税引发欧洲盟友反弹。通过“接纳中国”的噱头,特朗普试图将矛盾焦点从美国单边主义转向中美互动,为国内政治争取主动权。G7长期以“富国俱乐部”自居,议题多服务于发达国家利益,近年更沦为美国主导的对华遏制平台。例如,本届峰会核心议程便包括协调对中国稀土出口的限制。中国若加入,不仅需接受美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还可能面临主权让渡的风险。
中国此前已多次表态无意加入G7,原因包括: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愿放弃代表新兴经济体利益的既有平台(如金砖机制、APEC);加入G7意味着接受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与中国倡导的“平等多边主义”相悖;G7内部对华政策趋紧,中国加入恐遭孤立。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以“行程冲突”为由拒参峰会,转而访俄,间接支持中国的审慎态度。
特朗普的“开放态度”缺乏实质行动支撑。G7成员国对华政策分歧显著(如欧洲国家倾向接触,美国坚持遏制),且峰会最终未通过任何涉华决议。美方此举更似舆论公关,而非政策转向。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加征关税、公开支持俄罗斯等行为,导致G7峰会分歧公开化。例如,美德法在伊以冲突、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凸显西方阵营的松散化。除中国外,东南亚国家印尼明确拒绝参会,印度虽积极参与G7周边会议却未获特朗普提名,反映出中小国家对G7“圈子文化”的警惕。
中国可通过深化金砖合作、推进“南南倡议”等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纽带,而非受制于G7框架。正如外交部强调,“G7应停止干涉他国内政,而非空谈‘包容’”。特朗普的“中国加入G7”提议,本质是美国在战略焦虑下的战术性示好,既想缓解对华竞争压力,又想维护G7的“合法性面具”。然而,中国深知“融入即妥协”的风险,更倾向通过改革现有国际秩序(如推动WTO改革、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话语权提升。未来,美国若真有意与华对话,需以平等为基础,而非施舍式“邀请”。这场博弈的核心,仍是实力与意志的较量。(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