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对美车企出口稀土有何深意 战略博弈与产业考量。6月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已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稀土产品出口申请,并将持续开展审批工作。这一消息在全球经济与政治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打破了自去年年底以来稀土出口管控的紧张态势。
自去年年底起,中国实施了三轮稀土出口管控,直接影响到多国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乃至军工行业。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半导体芯片制造以及军工武器的先进材料中不可或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与生产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政策变化牵动着全球相关产业的神经。
此次中国政策的调整经过深思熟虑,旨在通过“可控释放”策略维护国家经济与战略利益。从战略博弈角度看,中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身权益。今年4月,中美贸易战升级后,中国迅速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资源广泛应用于军工行业,如果全面切断稀土出口,美国的军工生产线将在六个月内陷入瘫痪。此次在特定时机批准部分稀土出口,是中国在战略博弈中的柔性手段。紧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双方约定90天内互降关税之后,中方以此作为善意姿态,试探美方执行诚意,同时保留“动态收紧”权力,在战略上保持主动。
在分化西方联盟方面,中国采取了差异化策略。优先发放给德系车企供应商和日韩电子企业,而欧洲仅四分之一申请获批,印度车企则未获许可。这种区别对待加剧了美盟友内部矛盾,迫使欧洲在“对美协作”与“保供应链”间艰难抉择。例如,宝马、大众等德系车企获得稀土供应后,得以维持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产和研发进度,而其他未获充足许可的企业面临生产停滞的风险,这无疑让欧洲各国在对美政策上产生分歧与动摇。
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绝对的资源与技术控制权,这是其在国际稀土博弈中的底气所在。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3.8%,是第一储量大国,且精炼稀土产量占全球90%以上,高纯度提炼技术领先西方几十年。就连美国开采的稀土有三分之二都要运往中国加工。此次批准稀土出口,向世界宣告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控制权不可动摇,技术霸权难以逾越,凸显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从产业利益维护角度而言,新政要求每批次出口单独许可,并强制填报最终用户信息,将稀土流向透明化,堵截“经第三国转口至美国军工企业”的漏洞。同时,出口许可制使中国企业可依托海外溢价获利,反哺高端研发,激励企业攻关新技术,推动产业链升级。以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为例,通过出口许可带来的利润增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新型永磁材料的研发中,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各国在民用领域的合理需求。全球汽车业因稀土磁铁断供濒临停摆,中方放行部分许可证,可在短期内缓解相关企业供应链压力,如宝马、大众等企业压力暂缓。这也体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全球产业发展的大国担当。
中国此次突然批准稀土出口,是一次综合考量国际政治、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因素的战略决策。通过“可控释放”策略,既避免了“一刀切”导致的供应链断裂,又以稀土为杠杆撬动了国际规则的重构,在国际舞台上巧妙地维护了自身利益,展现了大国智慧与担当,必将对未来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