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生育率回暖是砸钱催生的效果吗 社会结构与观念问题依旧根深蒂固。韩国曾创造“汉江奇迹”,如今却面临人口消失的危机。女性平均生育率仅为0.75,首尔更低至0.58,远低于世代更替所需的2.1。除非大量移民,否则人口断崖已是眼前的事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女性平均生育六七个孩子,但在1983年后,生育率急剧下降,短短几十年内跌至全球最低。年轻人因沉重的社会和经济压力不敢结婚生子。传统观念与现代女性意识的冲突使得生育成为一种负担或主动放弃的选择。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繁衍,现在被放在天平上,与自我价值、个人自由、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等进行痛苦的衡量。
韩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存在时代错位。尽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并渴望事业,但多数人仍被视为育儿家务的主力。调查显示,65%的韩国人认为女性工作妨碍育儿,而在北欧高生育率国家,这一比例只有约25%。这种观念差异让职业女性身心俱疲。此外,非传统家庭模式在韩国受到严苛对待,未婚生子不仅缺乏支持,甚至面临歧视。韩国非婚生子比例仅为4.7%,远低于欧美,这进一步挤压了选择空间。
婚姻本身也成了许多女性眼中的“围城”。过去十年,韩国结婚人数减少了四成,即便结了婚,生育意愿也直线下降。曾经九成已婚女性觉得生孩子理所当然,现在只剩不到三成。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被迫做出选择,而社会并未提供足够的支撑。
养孩子的成本也是压垮年轻人的重担。韩国家庭将收入的12%用于课外补习,比食品开销还高。孩子们从小背负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则背负着同样沉重的经济负担。教育本应启迪心智,但在韩国却变成了一场代价高昂的筛选。大学毕业生中近五分之一是“尼特族”,有学历却不工作不学习。高不可攀的房价也挡住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道路。首尔房价高得吓人,进一步降低了结婚概率。韩国男女薪酬差距巨大,女性比男性少31%。再加上每周工作52小时的压力,双职工家庭更是身心俱疲。在这种环境下,生育似乎成了一件只有少数人负担得起的“奢侈品”。
政府看到了问题,并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用于人口政策。新生儿有一次性补贴,第一个孩子200万韩元,二胎以上更多。还有长期补贴,两岁前每月给一笔,一岁后略减,八岁前再给一笔。一些大企业也跟着撒钱,如Booyoung集团直接给每生一个孩子奖励1亿韩元。然而,这些措施并未显著提高生育率,反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事实证明,单纯的金钱刺激无法对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观念问题。
生育率暴跌导致社会急速老龄化和劳动力枯竭。韩国人活得越来越长,但退休却相对早。这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人。目前每100个劳动力养28个退休者,到2080年可能变成155个!养老金和医疗开支将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能占到GDP的17.4%。韩国已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六十五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现状不改,几十年后,老人可能占到近六成。届时,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打折扣。人口结构失衡,连国防都受影响。兵源减少,军队怎么办?在半岛的敏感局势下,这绝非小事,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基石。
欧洲经验显示,移民可以补充劳动力,缓解老龄化。但韩国社会对移民非常谨慎,外国人只占总人口的5%。虽然跨国婚姻在增加,但对弥补庞大的人口缺口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专家们普遍认为,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促进性别平等,让父亲多分担,工作更灵活。政府想设立专门的副总理级部门来统筹应对,但由于近期的政治动荡,组建进程受阻。要彻底翻盘,需要打破性别分工,建立对家庭友好的环境,减轻养育负担。这触及筋骨,甚至民族认同。面对“人口灭绝”的阴影,留给韩国的时间不多了。这不仅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是一个民族自我延续的艰难拷问。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智慧和勇气。(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