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双航母或在菲律宾海会师 展现体系化作战能力!近期,解放军双航母战斗群在南海和东海进行了高强度演练。辽宁舰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菲律宾海,山东舰编队则在南海某海域进行实战化训练。与此同时,美军“华盛顿”号与“尼米兹”号航母分别部署在日本海与南海周边,形成了中美航母首次2对2的对峙局面。此次部署规模空前,解放军共出动70余艘作战舰艇,涵盖航母、驱逐舰、护卫舰及潜艇等多兵种力量,展现出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
辽宁舰编队由055型驱逐舰“南昌”舰、052D型驱逐舰“厦门”舰、054A型护卫舰“日照”舰及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组成,形成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作战集群。该编队在穿越宫古海峡过程中,在东海及太平洋海域实施了舰载直升机起降训练,并在菲律宾海展开舰载战斗机高强度演训。值得注意的是,辽宁舰此次行动路线与山东舰形成战略呼应,后者在南海某海域进行舰载机拦阻降落、损害控制及海上搜救等科目演练,强化复杂环境下的作战适应性。
双航母部署并非孤立行动,而是解放军“积极防御”战略的具体实践。辽宁舰编队前出至台岛以东的预设战位,可切断美日联军通过琉球群岛至菲律宾海一线干预台海的通道;山东舰编队则在南海方向形成战略缓冲,遏制美军通过巴士海峡介入台海南部的企图。这种部署模式既是对“台独”势力的震慑,也是对美日菲联军潜在干预的预判性应对。
美军“华盛顿”号航母结束横须贺港维护后启动部署,与“尼米兹”号形成南北夹击态势。“华盛顿”号部署于日本以南、琉球以东海域,“尼米兹”号则活动于南海南部。尽管美军宣称此举为“例行性部署”,但结合其近期在菲律宾北部部署反舰导弹、强化关岛基地防御等动作,战略意图明显指向台海方向。
美军航母战斗群配置体现典型“双航母编队”特征:以“华盛顿”号为核心,搭配“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及“伯克”级驱逐舰,形成远中近三层攻防体系;而“尼米兹”号则依托东南亚基地群,构建机动式打击平台。然而,这种部署面临地理限制——解放军依托三大岛礁建立的情报监控网络,已实现对南海海域的态势全掌控,美军航母的机动隐蔽优势被大幅削弱。
若台海爆发冲突,解放军双航母战斗群将承担双重使命:一是封锁台岛东部海域,阻断“台独”头目外逃路径及外部军援通道;二是构建战略缓冲区,防止美日联军通过琉球群岛至菲律宾海一线实施立体干预。辽宁舰编队可前出至台岛以东430海里处,利用舰载机及导弹打击群压制台军东部机场;山东舰编队则协同火箭军“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形成对美军航母打击群的区域拒止能力。
美军双航母部署虽具战术威慑意义,但实战效能受限于多重因素。一方面,解放军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可对美军航母实施超视距打击;另一方面,美军航母在西太平洋的持续部署面临兵力轮换压力,其“交接班”模式难以维持长期高强度对抗。军事专家认为,美军航母在台海冲突中若无法形成兵力集中优势,将面临被解放军“各个击破”的风险。
此次双航母部署是解放军对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全面检验。辽宁舰编队以055型驱逐舰为护航核心,其搭载的双波段雷达可探测500公里外目标,配合052D型驱逐舰的区域防空能力,构建起多层反导屏障;山东舰编队则依托南海岛礁基地群,实现后勤补给与情报支援的快速响应。这种“海空潜”一体化作战模式,标志着解放军从单航母作战向双航母协同的跨越。
相比之下,美军双航母编队虽具备战术灵活性,但其作战半径受限于舰载机续航能力。以F-35C战斗机为例,其作战半径仅1100公里,难以覆盖台岛东部海域;而解放军歼-15B舰载机通过伙伴加油可延伸至1500公里,配合空警-600预警机的指挥引导,形成局部空中优势。这种代差在体系化对抗中被进一步放大,使得美军航母的战术威慑力大打折扣。
此次中美航母对峙本质上是西太平洋战略平衡的动态调整。解放军通过双航母战斗群的实战化部署,展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验证了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实战效能。美军虽试图以双航母编队维持区域存在,但其兵力部署的碎片化与作战半径的局限性,暴露出战略投射能力的结构性矛盾。未来,随着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成熟及歼-35隐身舰载机的列装,解放军双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效能将进一步提升。而美军若无法突破“第一岛链”的地理桎梏,其“航母外交”的威慑力将持续弱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战略主动权正悄然向体系完备、主场作战的一方倾斜。(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