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院裁决能终结特朗普关税持久战吗 裁定越权叫停政策!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一项裁决再次引发中美经贸关系的波动。当天,由三名联邦法官组成的合议庭一致裁定,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征收全面关税的行为属于越权,必须立即停止执行。
这一裁决不仅让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政策遭遇重大挫折,也让中美之间刚刚达成的90天“休战期”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此次裁决背后是12个州联合起诉的结果,也是五家美国进口商在自由公义中心协助下向特朗普政府发起挑战的结果。
这场斗争并非始于5月28日。早在4月2日,特朗普便宣布启动“解放日”关税,计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产品加征高达125%的关税。这一举措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不满,被外界称为“经济胁迫外交”的最新体现。
尽管如此,中美并未选择硬碰硬,而是于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闭门会谈。结果出人意料,双方决定从5月12日起实施为期90天的“休战”安排,暂停或取消91%的145%关税,暂缓实施24%,仅保留10%的最小份额。
这一“临时停火线”为企业争取了喘息时间,也为市场带来短暂安宁。然而,这份宁静并不持久。休战协议刚一落地,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点燃火药桶,声称全球150个国家排队等着与美国谈协定,但美国将单方面通知各国关税税率。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直言,这种做法是为了“直接告诉全世界做生意要交多少税”。
与此同时,特朗普并没有集中精力与中国达成后续协议,反而转头对其他国家施压,加紧构建“对华包围圈”。他与海湾三国签下巨额合同,换来私人飞机,同时宣布6月起对欧盟产品加征50%关税,并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航运企业取消对中国的订单。
美国商务部在此期间也频频出手,出台新规禁止全球范围内使用华为AI芯片,同时放松对中东国家的AI技术出口限制。这种技术围堵战与关税政策相互配合,构成特朗普政府在经贸与科技双线夹击中国的战略布局,表面上是征税,实则是压制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然而,中国并未被这一连串攻势击垮,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应变能力。政策落地后,义乌的袜子机订单排到了6月底,深圳的企业单日订单突破30万美元,客户甚至提出要空运发货。上海威迩达公司更是在5月12日晚收到价值10万美元的房车遮阳篷订单。
平台企业也迅速响应,阿里国际站上线了针对美国市场的90天大促销计划,TEMU切换为本地履约模式,扶持美国本土卖家。SHEIN主动降价,将产品均价从6.38美元降至5.56美元,通过海外仓和集拼等方式有效规避部分关税。
在稀土战略方面,中国虽然取消了部分关税限制,但对军用关键矿产如镓、锗、钨、碲等依然保持严格管控。稀土出口许可证制度仍被保留,实行“放民用、控军用”的差异化政策,确保关键资源不被轻易外流。
美国法院的裁决一出,美股三大股指期货30分钟内集体上涨超过1%,黄金价格下跌30美元,美元指数回升至100以上,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这说明市场对“政策回归理性”的渴望远超对“强硬姿态”的追捧。
专家认为,尽管此次裁决利好短期市场情绪,但长期而言,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特朗普仍可能借助其他条款继续加税,市场风险偏好虽有所改善,但难以持续。
在剩下的76天休战期内,变数依然无处不在。145%关税中的24%只是暂缓执行,若中美未能在期限内达成长期协议,这部分税率极有可能卷土重来。特朗普也可能继续利用对华加税作为谈判筹码,转而施压欧盟、日本等国家,试图从多边博弈中攫取更多利益。
在此关键时期,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跨境电商2.0时代”的转型步伐,形成多品牌、多市场的战略布局。以TEMU、SHEIN为代表的新兴平台,通过控制海外仓、优化供应链、强化品牌形象,已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制造的全球不可替代性,正在成为中美谈判桌上一张始终无法忽视的王牌。服装、家电、玩具、机械等产业链条完整,成本优势明显,供应效率高。即使特朗普再如何挥舞关税大棒,也难以撼动中国制造的根基。
这场贸易战的暂时停火,远非终点,而更像是下一轮博弈的筹备期。对中国而言,最关键的是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与全球话语权。如今距离中美休战期结束仅剩不到三个月,市场的期待与焦虑交织在一起。对企业而言,这是抢单的黄金期,也是策略调整的窗口期。只有把握住这段时间,才能在未来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