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朝鲜清津造船厂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艘备受期待的5000吨级“崔贤”级驱逐舰在下水仪式中突然侧翻,船尾浸水,船首卡在船台上。金正恩目睹了这一事故,随后朝鲜官方将其定性为“不可容忍的犯罪行为”,多名高官因此被撤职追责。这艘驱逐舰本应是朝鲜海军的重要突破,但事故揭示了朝鲜军工体系的脆弱。
当天,金正恩身着黑色西装,原本期待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却看到舰体在滑道上失控侧翻。事故原因很快查明:由于滑道校准缺失和操作失误,船尾滑板提前脱离,导致船体受力不均,右舷被刮削,海水从救生通道倒灌。更致命的是,清津造船厂此前最大只造过1800吨护卫舰,缺乏建造大型舰艇的经验和技术,船台坡度和滑道长度都无法满足5000吨级舰艇平稳下水的要求。
这并非朝鲜首次在军事装备上遭遇挫折。2023年,朝鲜首艘战术核攻击潜艇“金君玉英雄”号下水时,其设计被指抄袭苏联技术,且噪音巨大,航速仅15节,难以突破美日韩反潜网络。此次驱逐舰事故进一步暴露了朝鲜军工体系的薄弱,缺乏重型吊装设备,修复工作需依赖外国援助。
尽管外界认为朝鲜耗费巨资打造5000吨盾舰近乎奢侈,但这背后是生死存亡的现实考量。朝鲜地处地缘政治夹缝中,面临美日韩军事同盟的压力。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日本“出云”级航母可搭载F-35B,这些都增加了朝鲜的军事压力。“崔贤”级驱逐舰配备74个垂发单元,兼容多种导弹,射程覆盖日本全境,能在近海构建多层次防御网,弥补岸基防空系统的不足。
朝鲜经济长期停滞,军费占GDP比例远超国际警戒线。在这种背景下,朝鲜选择“先军政治”路线,集中资源发展核武器、导弹等非对称武器。核武器被视为“护身符”,导弹是“撒手锏”,而盾舰则是“海上盾牌”。朝鲜官方称“崔贤”级驱逐舰为“核常兼备的多用途攻击舰”,其巡航导弹可对美日韩关键目标实施“饱和打击”。
金正恩通过“英雄叙事”塑造个人权威。此次驱逐舰以朝鲜抗日名将“崔贤”命名,舷号对标美国“伯克”级首舰DDG-51,政治意味明显。事故发生后,金正恩迅速追责,要求一个月内修复,展示“雷霆手段”,同时安抚国内民众。
然而,朝鲜盾舰的技术瓶颈和国际环境同样严峻。该舰火力凶猛,但牺牲了反潜和远海作战能力,雷达性能落后,实际作战效能有限。朝鲜缺乏远洋补给能力,该舰只能在近海活动。美国将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实施全面技术封锁;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在事故后监测到朝鲜发射数枚巡航导弹,显示其试图通过“武力秀”对冲舆论压力。俄罗斯虽可能提供部分关键部件,但自身产能有限,难以持续支持朝鲜的“大舰梦”。
此次事故不会终结朝鲜的海军现代化进程。金正恩表示,明年将继续建造巡洋舰和护卫舰,并推进核动力潜艇研发。朝鲜面临两条艰难的道路:一是技术自主化,解决动力系统、雷达电子设备和材料工艺等问题;二是外交破局,寻求外部支持。中国在打捞技术和造船工业上的优势,可能成为朝鲜修复受损驱逐舰的关键。朝鲜若能在无核化问题上释放善意,或可换取国际社会的有限技术合作。
这场事故既是技术失败,也是战略困境的缩影。金正恩执着于打造“海上堡垒”,本质是在多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如何在安全需求与发展诉求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金正恩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