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专家:日本向美开“空头支票”

2025-05-26 11:22:15 来源:头条

随着美日新一轮经贸谈判的临近,日本政府开始主动出击,意图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打破僵局。据日本《读卖新闻》披露,东京方面近期向华盛顿递出了一项合作倡议,提议双方在造船业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表面上,这是对产业协作的探索,实则是日方意图借助这一“橄榄枝”,化解特朗普对日本汽车出口与农产品进口所施加的双重关税压力。

与此同时,日本能源产业高层也前往阿拉斯加出席相关会议,释放出未来可能投资该地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信号。这一系列动作说明,日本正试图构建“多点发力”的谈判策略,而造船业无疑是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一张牌。

造船业合作成日本博弈新筹码,但底气不足

此次谈判最核心的问题依旧是贸易不平衡。美方长期对日本汽车出口抱怨不断,而日方也对美国农产品的市场渗透心存芥蒂。就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日本政界高层决定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在特朗普最为关注的产业——造船业,打开谈判突破口。

特朗普近年来不断强调要“重振美国制造业”,而造船业则被他视为国家工业竞争力的象征之一。日方显然抓住了这一心理,试图以“帮美复兴造船产业”为谈判突破口。石破茂内阁认为,哪怕无法在核心问题上获得大让步,也能借此赢得谈判气氛的缓和。

然而,美日之间能否在造船业达成实质合作,日本自身的行业状况恐怕才是最大的障碍。如今的日本造船业,早已今非昔比。

日本造船业已风光不再,连三井都要向外寻船

《日经亚洲》近期披露了一则极具象征意义的消息:日本三井物产集团在准备订购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时,原本考虑向中国下单,但因担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造船施加限制,最终决定转向韩国造船厂。理由不是韩国便宜,而是“没得选”。换句话说,在这一领域,中国造得起,韩国还凑合,而日本自己已经造不出来了。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高技术门槛与特殊储存结构的要求,全球能建造的企业本就不多。曾几何时,日本是此类高端船舶的主力制造国,如今却早已掉队。过去十年,日本国内几乎没有再获得类似船型的订单,主要原因除了技术落后,还有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企等现实问题。即便是行业老牌企业,也不得不放弃“自产自销”的幻想。

这种状态下,日本高喊“愿与美国联手重振造船业”,多少显得有些不自量力。就连国内媒体也忍不住讽刺,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我们愿意帮你复兴产业,但我们自己也快撑不住了”。

日本“先自救再合作”的算盘,被看穿只是权宜之计

尽管日本提出设立“美日造船业复兴基金”,计划以特别预算扶持国内造船企业、扩建船坞、更新设备,但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投入,短期内都难以见效。换句话说,这场合作设想还停留在画饼阶段,根本无法支撑起特朗普所期待的“迅速复兴”。

而这场合作提案之所以能被提出,其实是基于一个相对“保守”的底线逻辑——虽然日本造船业也衰退了,但至少在特朗普眼中,仍强过已经被拖垮的美国本土造船业。东京方面正是希望用这种“相对优势”换取谈判筹码。

但问题在于,造船业这张牌并不是日本独有的。如果韩国也想在对美经贸博弈中打出同样牌面,那日本的所谓提议就未必有多少吸引力。更何况,从产业活力来看,韩国造船如今已远超日本,在全球高端船舶市场占有率更高,技术更成熟,交付周期更具弹性。如果特朗普要挑合作对象,韩国无疑是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空头支票难买真账,日本能否博得美方信任仍存疑

日本提出以造船业为美日谈判的“润滑剂”,的确颇具策略意味,但从实操角度看,其自身造船产业已经是“外强中干”,自身难保之下还要大谈“帮扶美国”,听上去更像是精心包装的空头支票。

而特朗普是否会买账,还要看后续韩国是否也介入这场产业外交游戏。毕竟,在特朗普“优先美国”的准则下,谁更能快速见效、提供实际利益,谁就更有可能获得他的青睐。

日本想靠这张造船业牌突破关税壁垒,既要讲情,也要讲实力。而现实却是,情可以讲,但力已不济。(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