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美国担心被中国卡脖子!
中国稀土管控加码,美国国防工业遭遇“卡脖子”危机
深圳海关缉私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查获稀土走私案件同比激增47%,涉案金额突破3.2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对稀土出口管控的持续收紧。美国国防承包商雷神公司高管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F-35战斗机的磁铁供应链已出现延迟,我们被迫动用战略储备。”
稀土博弈:从资源依赖到规则制定
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一优势在近期的管控升级中转化为战略筹码。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项目所需的钕铁硼磁体,70%依赖中国出口。五角大楼2023年评估报告指出,建立独立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8年时间和150亿美元投入。
长沙海关近期查获的一起案件颇具代表性:某贸易公司通过伪报品名,试图将20吨稀土氧化物伪装成陶瓷原料出口。这种“蚂蚁搬家”式的走私,正是中方打击的重点。中国八大部门联合行动中,海关总署运用AI溯源系统,仅用72小时就锁定了跨境走私网络的关键节点。
技术壁垒:美国难以逾越的鸿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室的研究显示,美国企业在重稀土分离环节的纯度始终徘徊在92%左右,而中国企业的产品纯度稳定在99.99%。这种技术代差让特斯拉研发的无稀土电机至今未能实现量产。格陵兰岛虽发现新矿藏,但当地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使开采成本飙升至中国稀土价格的3倍。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谈判记录显示,中方在6月磋商中明确将稀土出口与芬太尼管制挂钩。这种“以资源换安全”的策略,恰似围棋中的“连环劫”——每一步落子都牵动全局。中国稀土学会专家指出:“定价权争夺本质是标准制定权的较量,我们正在从‘卖石头’转向‘卖规则’。”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困局
日本经济产业省尝试在越南建立稀土加工厂,但2024年第二季度的产量仅为设计产能的18%。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的2030年自主供应目标,目前完成度不足25%。这些数据印证着国际能源署的警告:稀土产业链转移绝非简单的地理替代。
缅甸稀土矿的遭遇更具警示意义。该国2023年稀土出口量骤降60%,并非因为资源枯竭,而是中方通过跨境环保标准联动,促使缅甸政府关停37家不符合中国生态要求的矿山。这种“软性管控”手段,比关税壁垒更具穿透力。
博弈未来:看不见的“科技冷战”
中科院最新研制的“稀土指纹”技术,能通过微量元素追溯任何稀土产品的原产地。这项技术被嵌入海关量子检测设备后,走私稀土识别准确率达到99.7%。与此同时,美国DARPA紧急启动的“稀土替代计划”,却在实验室阶段就遭遇专利壁垒——中国企业在永磁体领域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63%。
稀土博弈的本质,是工业化国家与规则制定者的角力。就像芯片制程决定电子产业高度一样,稀土精炼工艺正在重塑全球工业金字塔的底座。当美国还在争论是否放宽环保标准加速采矿时,中国已通过“技术+资源”的双重壁垒,将这场较量引入更深的维度。
如何看待稀土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价值?(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