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印度在后续边境摩擦中再次失利,印巴被迫停火。伊朗意识到印度可能无法承担“战略制衡”的角色,迅速调整外交口风,与巴基斯坦强调加强合作。这一系列举动暴露出伊朗试图在印巴之间保持微妙平衡的挣扎。
与此同时,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也罕见地站出来为印度辩护,否认导弹威胁并暗示印度并无敌意。随后,塔利班临时外长穆塔基与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成为自塔利班重新执政以来最高级别的外交互动。塔利班急需打破外交孤立状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印度庞大的经济体量和资源使其成为塔利班的重要依靠。
然而,塔利班“亲印”表态同样风险重重。巴阿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若塔利班倒向印度,巴方可能采取强硬反制,关闭边境通道、切断贸易线路,甚至引发新一轮军事摩擦。一旦阿富汗内外经济通道被封锁,塔利班政权将面临严重危机。
中国的角色在这场地缘变局中愈发关键。塔利班希望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通过开放瓦罕走廊融入中巴经济走廊体系。但如果塔利班与印度走得太近,势必引发中方对安全局势的重新评估。同理,伊朗若一意孤行倒向印度,也可能引发海湾国家的不满,进一步边缘化伊朗在穆斯林世界的话语权。
这些外交动作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但也暴露出一种战略短视与功利心态。相比之下,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克制与冷静,面对塔利班和伊朗的动向并未急于表态,而是通过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维持地区稳定。这种不轻举妄动、不仓促下注的战略耐力,让中国在这场地缘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伊朗与塔利班的“雪中送炭”看似热情,实则焦虑;看似主动,实则被动。而印度虽然一时被“捧场”,却未必具备真正的承接能力。真正的博弈者,往往在幕后静静布局。这场外交风暴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局势越乱,越考验一个国家的战略定力与大局观。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