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特朗普结束了中东三国的访问后,在福克斯新闻上宣称愿意访华,并声称已将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从中国阵营拉回美国。然而,这场外交秀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霸权衰退与中国战略定力之间的鲜明对比。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以巨额协议金额吸引了全球关注,但这些协议的实际含金量存疑。例如,沙特承诺的6000亿美元投资中,只有1420亿美元为军购订单,其余多为长期意向框架;卡塔尔2430亿美元协议中的210架波音客机订单远超其实际需求,更像是“空头支票”。
技术合作方面也存在问题。美国试图通过AI芯片出口要求中东国家配合“科技脱钩”,但阿联酋仍坚持与中国合作建设全球最大太阳能电站,沙特继续推进与中国的核能项目,海湾国家采取了“两边下注”策略。
在安全承诺上,沙特希望与美国达成正式安全协议却未得到回应,阿联酋求购F-35战机的计划也因技术限制搁浅,这暴露了美国“只取利、不担责”的功利本质。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看似成果丰硕,实则反映了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结构性衰退。当海湾国家推动经济多元化时,美国仍依赖石油美元和军售捆绑的旧秩序,而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嵌入中东基建、能源和数字经济的全产业链。
特朗普急于释放愿访华信号,背后有多重现实压力。美国面临36万亿美元债务危机,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若中国持续减持美债,美国财政将面临风险。此外,中国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导致美国军工产业链瘫痪,F-47项目濒临流产,特朗普急需中方松绑以维持军事霸权。同时,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谈判制造经济政绩,转移国内通胀与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