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议员沙希·塔鲁尔在议会上模仿飞鸟扑腾的动作,面对总理莫迪说:“阵风战机就像被拔了毛的受伤小鸟。”整个议事厅爆发出哄堂大笑。这一戏剧性场面背后,折射出印度军事装备与国际形象的双重困境。
就在这一政治闹剧发生前四十八小时,印度空军经历了近十年来最惨重的作战损失。5月7日凌晨,在针对巴基斯坦的“辛杜尔”行动中,印度发射的布拉莫斯导弹被悉数拦截,反遭巴方击落5架军机,其中包括三架单价超过2.4亿美元的法制阵风战机。巴军公布的残骸视频显示,阵风标志性的三角翼残片散落在克什米尔山谷,与议会大厦里的嘲讽形成残酷呼应。
这场军事行动的挫败暴露了多重战略误判。印度原计划通过精确打击震慑巴基斯坦,却低估了巴军近年构建的立体防空体系。巴方不仅提前掌握情报完成部署,更动用中巴联合研制的猎鹰-80防空系统实施拦截。被俘的印度飞行员证词显示,其机载电子对抗系统未能有效干扰巴军雷达,这与法国达索公司宣传的“世界顶尖航电”形成强烈反差。
议会辩论中反对派紧咬的军购腐败问题,此刻成为捅向莫迪政府的利刃。2016年印度以78亿欧元天价采购36架阵风战机的决定,始终笼罩着回扣丑闻阴影。反对党多次质疑单价虚高、技术转让缩水等问题,如今实战中的折损更让“天价花瓶”的质疑声甚嚣尘上。法国军事专家皮埃尔·特兰在《世界报》撰文指出,阵风在中东战场的表现本就存在争议,此次遭遇体系化防空系统的完败,恐将影响该机型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口碑。
印巴冲突的螺旋升级正在改变地区安全格局。印度此次动用的苏-30MKI、米格-29与阵风组成的三代机混合编队,理论上具备对巴空军的技术代差优势。但巴方通过数据链整合,将歼-10C、枭龙Block3与预警机构成作战体系,反而创造了5:0的悬殊战损比。这种非对称对抗结果,可能促使更多中小国家重新评估高价装备采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