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军工记忆》纪录片,其中2018年的第二季有一集讲述了歼十的研制过程。从1986年正式立项到2004年定型,历时十八年。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不同武器系统的研发过程,而歼十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十年代末,中国航空工业与欧美强国的差距非常大。中国从1964年开始研制新的战机,型号为歼九,但该项目在1978年下马,1980年彻底终止。尽管如此,歼九的鸭式布局设计为后来的歼十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时中国空军主力还是歼五、歼六等一代机,而美国已经在1976年和1978年分别服役了三代机F15和F16。中国直到1986年才停产了一代机歼六。二代机歼七虽然在1967年服役,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七十年代末才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同样作为二代机的双发战斗机歼八于1980年服役,但初期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只能在白天出动,被称为“歼八白”。
面对这种巨大差距,中国决定重新启动下一代战机的研发。1982年初,北京召开方案论证会,邀请了宋文骢参加。会上,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被评审,最终沈飞的歼13方案胜出。然而,宋文骢团队提出的鸭式布局方案受到肯定,最终成为歼十的设计基础。
歼十的研制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方面。三代机不再使用机械操作方式,而是由计算机控制,这是革命性的跃升。当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设计人员需要从头学起。电传飞控系统的设计尤为复杂,但宋文骢坚持创新,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
歼十的航电系统也非常复杂,涉及导航、通信及多种武器的操作,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升级换代。此外,飞机结构设计也面临高疲劳强度和轻量化之间的矛盾,通过自行开发软件和大量计算,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