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巴空战以巴基斯坦大获全胜告终,中国军工装备在实战中表现出色,打破了外界对中国军备的偏见,重塑了全球军贸版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较量中,中国军工不仅改变了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还赢得了国际军界的广泛关注。
在边境冲突中,当印度“阵风”战机携带“流星”导弹试图发动超视距攻击时,巴基斯坦歼-10CE战斗机已经建立了立体火力网。KLJ-7A雷达在240公里外锁定目标,比“阵风”的RBE-2雷达探测距离多出40%;霹雳-15E导弹以150公里射程实现先敌发射,迫使印度战机未进入攻击位置便撤退。此外,中国ZDK-03预警机与LY-80防空系统协同作战,在12小时内成功拦截6架印度无人机,拦截成功率高达100%,展示了中国军工体系化作战的优势。
不同于西方国家在军售中保留后门的做法,中国军工正通过技术开源重构全球军贸规则。例如,在埃及,红旗-9BE防空系统与“鹰击-12E”岸舰导弹形成了防空反舰一体化作战体系;在尼日利亚,中国工程师帮助搭建无人机数据链中继站,使“翼龙-2”与地面部队实现协同作战。这种平台加体系的输出模式,让中小国家能以较低成本构建自主国防能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军工出口中,体系化解决方案占比已达37%,相比2020年提升了22个百分点。
印度空军因依赖法国工程师维护“阵风”战机而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飞行员通过中国“北斗”系统与歼-10CE进行跨洲际数据链互通。这种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使中国军工成为许多南方国家突破技术霸权的关键支点。目前,已有17个国家与中国签署防务技术联合开发协议,涉及无人机蜂群、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领域。随着巴西运输机装配中国涡桨发动机以及阿根廷引进“枭龙”Block3生产线,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去西方化军贸网络正在形成。
歼-10CE的成功表现标志着中国军工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场始于印巴边境的军事技术博弈,预示着全球军贸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在未来战场上,技术垄断和地缘枷锁都将被打破。(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