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里夫的讲话正值中美在印太地区博弈升级的敏感期。2025年1月,美国与印度签署《印太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舰使用印海军基地;4月,美印联合军演首次纳入“喜马拉雅山实弹演练”,剑指中巴经济走廊咽喉要地。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更具战略意义。5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克什米尔人权状况投票时,中国第17次动用否决权,驳回西方提出的涉巴决议。谢里夫在讲话中播放了投票现场的影像片段,并称这是国际正义的胜利。
中国近期联合俄罗斯、伊朗在阿拉伯海举行反恐演习,巴基斯坦作为观察员国参与。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旨在对冲美印海上封锁威胁,确保中巴能源通道安全。谢里夫在讲话尾声着重阐释了中巴关系的特殊性:这不是简单的盟友交易,而是基于共同命运的交托。当西方在巴基斯坦最困难时撤离,中国选择与我们并肩。他特别提及2024年的债务危机——当时巴基斯坦外债规模突破1300亿美元,美国要求巴方以军事基地使用权换取债务重组,而中国则提供了无政治条件的延期偿付。这一对比被巴媒称为地缘政治的转折点。
针对西方质疑中巴合作加剧债务陷阱,谢里夫以数据反驳:中国贷款仅占巴外债总额的21%,且利率远低于国际市场,中国的投资建成了电站、公路与工厂,而某些国家的援助只养活了首都的五星级酒店。他还提到,中国网友一边倒的支持巴基斯坦令他特别感动,感谢中国朋友。
谢里夫的讲话引发国际社会多重解读。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巴基斯坦应停止依赖外部势力,而美国务院则警告中国正通过债务手段扩大军事存在。对于中国而言,支持巴基斯坦不仅是维护一带一路南线安全的需要,更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关键。2025年3月,中国进口原油的18%经瓜达尔港转运,这一比例预计在2030年升至35%。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春阳分析称,中巴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典范。在单边主义回潮的当下,这种基于平等互信的合作模式具有标杆意义。夏巴兹·谢里夫的全国讲话,既是中巴友谊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郑重宣示。在美印围堵、经济转型与安全挑战并行的复杂局势下,巴基斯坦的选择或许印证了那句古老谚语: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