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巴空战进行简单复盘,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整个交战过程。目前有很多争议点,通过复盘可以消除一些争议。由于有效信息不足,只能做一个概略的复盘。
根据现有信息,双方战机都没有进入对方领空,但被击落的印度战机坠毁地点距边境70余公里。综合这些条件,可以推测双方交战距离在百公里左右。当雷达告警仪告警时,飞行员通常不会掉头往回跑,而是会进入规避机动,释放箔条弹和其他干扰措施,并迎着敌方飞去,迅速建立开火条件。因此,如果坠机地点距边境70公里,交战距离可能更大。再加上巴方飞机没有越线,实际交战距离应该在百公里上下。
印方起飞了数十架各种型号的战机,对巴基斯坦纵深目标发动攻击,而巴方也动用了相当数量的战机,击落包括“阵风”在内的多架印度战机。从作战常识来看,印方起飞数十架飞机是合理的,因为不仅有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还有掩护和保障的飞机。巴方迎战并取得战果,说明巴方起飞的飞机数量也不少,这场空战规模较大。
战果方面,印度损失了数架战机,包括“阵风”战斗机,而巴方战损为零。总体上,印度是进攻方,对巴基斯坦目标发起攻击,但在空战中,巴基斯坦又是攻击方,执行不打第一枪的策略。
这次空战可能是人类空战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远程空战。过去虽有类似距离击落敌机的情况,但不是整场空战的态势。此次空战中,双方未过实控线,且战果显示巴方按远程空战设计作战计划。参战飞机数量较多,因此可以说这是首次较大规模的远程空战。
实现这样的远距空战,战术上难度较大。巴方战机初始状态大概率是在机场待机,发现印军大规模升空后才起飞迎战。印军攻击机群起飞后很快就能进入攻击状态,留给巴方的时间窗口很窄。巴方必须迅速发现印军升空,并对升空的印军战机迅速建立跟踪。这对巴方拥有的中国产ZDK-03预警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的防空雷达来说,不是大问题。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将相关数据传给战斗机,使其迅速建立攻击状态。战斗机的火控雷达扫描范围有限,实战中一般由预警机或地面防空雷达发现目标并建立跟踪,再将数据传给战斗机。巴方使用的歼-10CE与ZDK-03、红旗-9系统使用同一语言,能迅速建立数据交联。完成数据交联后,只要进入空空导弹射程,巴方战机即可开火。霹雳-15E导弹末端制导为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基本无需管。
关于印军“阵风”电子战系统先进却未能及时发现锁定的问题,一种解释是印军可能低估了对方的攻击能力,发现时已来不及反应。另一种解释是印军在攻击过程中伴随电子战措施,导致其无法有效发现目标和来袭导弹,从而被欺骗和干扰。这种情况下,空战结果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