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境局势再度骤变,近日爆发的大规模空战迅速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焦点。随着印度国内社交平台大量照片和视频流出,巴基斯坦方面在本轮空战中取得的战果也陆续得到印方间接“佐证”。尤其是战场主角——由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在这场冲突中一战成名,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0乃至5:0击落比。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在公开讲话中明确表示,参与本轮空战的巴基斯坦空军,全部使用的是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斗机,并通过远距离空战,成功拦截并击落了多架印度主力机型,包括3架法国阵风、1架苏-30和1架米格-29。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些战果全部是在巴基斯坦领空完成的,展现出高度的防区掌控能力。
据巴外交部通报,印军出动规模在70至80架战斗机之间,意图对巴基斯坦关键设施实施打击。但面对这场“空中洪峰”,巴方凭借数量不多的歼-10C战斗机,以高超的指挥体系和武器性能硬生生拦截了攻势。使用霹雳-15空空导弹,歼-10C在超过百公里的距离外成功锁定并摧毁目标。
更耐人寻味的是,巴基斯坦方面强调,他们“有能力打掉更多目标”,只是出于战略克制考虑,才没有将事态进一步升级。这番话虽然轻描淡写,实则警告意味浓厚——不仅表明了空军的实战余地,也显露出对冲突边界的精确把控。
对比印巴长期以来的空军对抗史,本次空战的胜利虽然并不意外,但战果的“干净利落”仍旧出人意料。巴基斯坦空军过去即奉行“小而精”的建军思路,在精锐飞行员、高端战术与严密作战体系方面持续投入。而当这一体系配上更先进的中国装备,其作战威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战斗取得战果的歼-10C搭载的霹雳-15中程空空导弹,是目前世界领先的主动雷达制导弹药之一。它在实战中打击一架驻扎在距印巴边境80多公里、距离其空军基地仅20公里的阵风战斗机。这意味着,导弹的实际飞行距离至少超过百公里。这一惊人表现,再次验证了中国先进雷达系统与远程导弹在空战中的巨大优势。
不仅如此,此次被击落的阵风战机中,包括编号BS001的印度空军“首架阵风”,这不但是印度空军的“门面”,更象征着法国高端装备的信心支点。该机坠毁,不仅在战术上是一次重大损失,更在心理层面对印度空军形成巨大冲击——连最“保险”的阵地都无法保全,何谈全局制空权?
面对巴基斯坦战力的迅猛提升,印度空军显然并非毫无防备。据印方媒体透露,此次出动的苏-30挂载布拉莫斯巡航导弹,阵风则搭载“风暴阴影”导弹,均采用防区外打击战术,意图避免深入巴境,降低损失风险。印方还试图通过电子干扰、雷达规避等方式延迟被发现时间。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切仍未能突破歼-10C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霹雳-15导弹构成的战斗体系。从被击落战机的残骸地点推算,印度空军显然低估了巴军防区的实际射程,也高估了自身安全缓冲区的“有效性”。
一位匿名的防务分析人士评价:“歼-10C打出的不是技术平手,而是碾压;不是战术巧合,而是系统性胜出。印军的‘改打法’并未摆脱战术落后现实。”
尽管拥有优势,巴方却并未进一步发动多轮打击,这一决策被普遍解读为“见好就收”的克制姿态。副总理达尔也含蓄表示,当前形势下,维持边境稳定比进一步扩大战果更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从巴基斯坦国内情况看,此次空战的“完胜”,不仅在国际舆论中扳回一局,也极大提振了国内信心。尤其是此前数月国内反恐、维稳形势较为紧张,军方饱受压力,此战成功显然成为军队恢复士气的重要节点。
但同时,巴方也清楚地认识到,印度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对手,不可轻言全面开战。其武装力量虽调动效率不高,但一旦陷入长期冲突,对于巴基斯坦这种资源有限、内部问题尚未解决的国家来说,显然不是可持续的选项。
因此,此役对巴基斯坦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准的“战略示威”——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最大化展示技术优势和空军效能,既打击对手士气,也为接下来争取外交空间创造有利局势。
本轮印巴空战,虽仅持续数日,但其影响远超战场。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出口型歼-10C战机首次在实战中斩获“击落同代机”的战绩,更表明一种新的战争样态:在现代空战中,技术与系统的优势足以压制数量和平台老旧的对手。
而巴基斯坦这次在战术上的从容、战略上的克制,也显示出一个小国面对大国威胁时,通过精锐与技术合作建立起的“以少胜多”体系正在发挥实际效用。
正如有人所说:“这一战,赢的不只是巴基斯坦,更是中巴军事技术合作模式的成功试炼。”接下来,如何让这场战术胜利转化为外交、战略上的长期优势,或将成为巴方更需深思的问题。(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