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即将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特朗普曾希望与普京会面并参加这一活动,但克里姆林宫拒绝了他的请求。尽管其他国家的政要纷纷出席,特朗普却未能如愿。
对于中国,普京则给予了高度礼遇。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此前美俄和谈是否只是表面文章?普京此次拒绝会晤不仅是战术上的拖延,更是战略转向的宣言。在胜利日阅兵前,他明确表示中俄关系是全球稳定的支柱,并加速推进能源、金融、北极开发等领域的合作。这种“向东看”的策略直接对冲了西方制裁的影响,使俄罗斯在国际博弈中获得更多筹码。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外交手段显得功利且缺乏长远规划。无论是要求沙特提供资金支持,还是借生日举办阅兵展示军事力量,这些都只是短期操作,缺乏可持续的战略框架。在俄乌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喊话寻求和平,另一方面却继续推动对俄制裁,导致两国信任进一步瓦解。
自从特朗普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他的“美俄和解”政策在共和党内部及欧洲盟友间遭遇阻力,这使得政策难以落实。莫斯科清楚,在美俄博弈中不能被动,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保持战略主动权至关重要。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指出,胜利日的核心在于反法西斯共识,而非某些国家的外交作秀。这番话暗示了特朗普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美俄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北约东扩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也常常对立。
俄乌冲突成为两国之间的一大障碍。美国一边呼吁和谈,一边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这让俄罗斯极为不满。特朗普虽然在2025年2月与普京和泽连斯基通话,声称取得重大成果,但这些承诺在复杂现实中显得无力。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中国代表团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尤为引人注目。红场阅兵期间,中国代表团不仅享受红毯仪仗队待遇,还有专属会谈安排。为保障中方代表安全,俄方甚至协调俄乌前线停火三天。中俄早在4月份就进行了副外长级反恐安全磋商,共享情报并联合演习,建立了独立于SWIFT系统的金融监控网络。这些举动表明俄罗斯正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合作。
当西方国家忙着援助乌克兰时,中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共同强调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权。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亮相红场,为阅兵增添了新的色彩。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微妙变化,反映了欧洲内部的分歧。例如,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因欧盟压力放弃出席,匈牙利仅派出外长级别代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也在最后一刻以身体原因取消行程。
经济层面的较量同样激烈。华盛顿计划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不仅针对银行和能源公司,还打击绕开制裁的渠道。最近美乌签署的矿产协议表面上公平,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争取更多对乌军事援助。尽管普京态度强硬,但分析认为美俄仍有缓和可能。特朗普团队通过第三方渠道尝试重新接触,显示私下的外交渠道并未完全关闭。
普京的拒约和特朗普的挫败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外交哲学:前者注重长期战略布局,后者追求短期利益。在红场阅兵的背后,真正的赢家可能是那些在沉默中布局未来的力量。特朗普或许需要反思,为何巨额资金和表演式外交无法撼动中俄的合作。国际政治终究依赖实力与信任,而不是社交媒体上的喊话或生意场上的筹码。(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