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打穿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战争形态被重写

2025-05-06 13:27:38 来源:观察者网

过去数月,胡塞武装使用廉价无人机与简易导弹频繁打击全球最繁忙的航运线,迫使美国海军投入数十亿美元应对。他们仅用几架改装的民用飞行器与废旧电子零件便达成了这一目标。战争不再需要大国许可或高楼林立的军工厂,而是一个程序包裹着愤怒,一块电池承载着意志。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隐喻,像一颗小小的钉子,狠狠钉入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打穿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为躲避胡塞武装攻击,美军“杜鲁门”号航母上的一架F-18战机坠海。类似无人战争场景在全球各地悄然上演。在乌克兰前线,FPV无人机如蝗虫般在战壕上空盘旋;在加沙街头,一辆汽车被无人机携带的导引弹头精准清除。无人化战争从战术边缘走向多个战场的现实主力,不宣战、不对称、不依靠传统军力,模糊了战争与非战争的界线。主流战争观念仍滞留在“国家对国家、军队对军队”的旧逻辑中,难以意识到战争形态正在被重写。无人化并不意味着取代所有人力,而是以更低成本、更高频率、更小规模扩展出更多模糊空间。这种战争正从“突发性事件”转变为全球秩序中的“结构性要素”,深度嵌入国家安全、外交、经济与技术体系之中,改变了国家间权力的运行方式,重塑了我们对安全、边界乃至未来的集体预期。战争从可识别的暴力行动,转变为一种弥散在全球结构中的持续机制。

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打穿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战争形态被重写

无人战争的出现是一场深层的作战逻辑变革,呈现出低门槛化、去中心化、非对称性增强三个关键特征。发动战争不再局限于国家层级的资源动员,一套市售无人机加上开源控制系统就可能对大型军舰或指挥车发动有效打击。现代无人战争鼓励并行攻击、自主决策,作战方式从集中型命令控制转向多点分布式执行,类似于分布式的数据网络。无人战争降低了“弱者的开战成本”,提高了“强者的防御难度”。胡塞武装、车臣特种小队、乌克兰民兵化作战单位等非国家/边缘行为体利用无人系统成功实施多起战略打击,而传统军队却要耗费数百万美元应对每一波“低成本袭扰”。2025年4月,美军杜鲁门号航母在红海为规避胡塞武装发射的无人机和导弹紧急转向,导致一架正在拖行的F/A-18E战斗机滑落入海,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这揭示了低成本攻击引发的高强度防御反应及其对战争资源结构的深刻冲击。无人战争的本质不仅在于工具的更换,还在于打破了国家对战争的垄断,将原本由国家主导的战争权力裂解为一种多点涌现、低成本执行、跨平台协作的新机制。

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打穿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战争形态被重写

战争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云端、代码、图像、坐标和权限中。技术平台、数据算法和商业通信系统构成新一代战争的“基础设施”。在中东战区,行动情报通过Telegram加密传递,目标位置由GPS卫星定位,打击录像上传至YouTube供传播与威慑。美军依赖微软、亚马逊、Palantir等平台构建其图像识别与战术反馈系统。在乌克兰,Palantir提供实时图像识别系统,微软Azure托管军方通信与数据,AWS提供卫星图像分析与数据备份。乌军作战端口完全嵌套在这些平台基础之上。马斯克的星链提供前线通信支持,其服务区域的开启与关闭直接影响乌军攻防部署。战争的部分关键权限已被深度嵌入平台架构之中。星链对乌军部署的影响即是明证。乌军的前线通信、导航与打击反馈等核心功能均依赖该系统的服务开启与区域授权。“平台权限即战争权限”的现实逻辑在战场上愈发清晰地显现。战争不再是士兵对士兵、舰队对舰队,而是平台与平台、算法与算法的对抗。对网络结构、数据路径与节点协定的控制日益成为主导战争形态的决定性力量。

这种以平台为核心的作战逻辑通过更隐蔽但更具智能特征的武器系统进一步展开。例如,“金牛座”远程巡航导弹不仅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还配备自主图像识别与地形比对模块,在GPS信号中断或被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靠内建算法完成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实现远程精确打击。其核心能力在于“自主”与“抗干扰”。这类武器表面看仍属“有人决策、无人执行”的模式,但实际上其“任务自主化”程度已经越过传统边界,构成了战争技术架构中的第二层平台:算法-导航-决策三位一体。这不仅是武器形态的演变,更是战争逻辑的结构重组。

传统国际秩序依托国家、条约与主权构建稳定结构,但无人战争制造的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空间正悄然侵蚀这一体系的根基。谁是行为体?是否构成战争?应对是否合法?在无人系统的运作逻辑中,这些问题变得模棱两可,边界与规则日益模糊。葡萄牙地缘政治学者布鲁诺·马西斯指出,地缘政治的核心不再仅是控制领土,而是创造世界。技术力量不再仅服务于国家,而开始主导秩序本身的构建。在网络协议逐渐替代传统条约、平台权限重塑主权控制认知的过程中,前线通信、数据路径等关键技术节点成为新的治理中枢,算法一步步设定现实逻辑。因此,在技术逻辑驱动下,战争本身也发生了转化:它不再只是摧毁性的手段,而是开始成为建构世界秩序的一种方式。

无人战争可怕之处在于它模糊了战争的边界。攻击无需宣战,目标不再以坐标静态存在,而可能以身份特征、图像特征或信号模式被动态定义。作战者不一定知道打击对象的经纬度,却能由算法识别图像、信号或热源,实时发起精准打击。这意味着战争打击的逻辑从“地理标定”转向“数据识别”,行为者不一定拥有主权、不披军装,却能透过网络平台与无人系统制造战略性冲击。它打破了熟悉的战争周期与责任体系,使战争变成一种长期存在、分布式蔓延的结构性背景状态。战争不再以突发事件的形式打断和平,而是以持续的技术态势覆盖在时代之上。若我们仍以20世纪的词典理解21世纪的战争,下一场冲突的起点与走向或将变得不可预测。(责任编辑张小花 TT1000)

(责任编辑张小花 TT1000)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