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大V:莫迪对华的短视必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机会主义陷阱

2025-05-03 10:50:00 来源:唐驳虎主笔

莫迪政府在中美关税战中对中国采取了进一步限制措施。印度政府计划将中国企业在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限制在10%以内,并强制要求中国企业向印度转让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技术本土化。

大V:莫迪对华的短视必将付出代价

在中美新一轮关税战升温之际,印度政府酝酿新的政策工具,意图在中美对抗中占据优势,尤其是针对中国电子企业在印投资设置更多限制条件。这一动向不仅暴露出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的机会主义本质,也反映了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投机心理和战略短视。

大V:莫迪对华的短视必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机会主义陷阱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印度看到了机会。据媒体报道,印度政府计划进一步收紧对中国企业的对印度投资,在股权结构和技术转让方面提出更严苛要求。印度政府计划把中国企业在电子领域的持股比例直接限制到10%以下。对于跟随美欧企业将供应链从中国迁移到印度的中国供应商,印度政府可能允许这些中国企业持有最高49%的股权,但必须经过个案审批程序。

大V:莫迪对华的短视必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机会主义陷阱

印度声称这一政策旨在加强对中国资本的管控,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部冲击。然而,其他国家企业能享有更高的股权自由度。消息人士透露,即使中国企业获得准入资格,印度仍将优先扶持本土品牌和技术,形成“开放市场、封闭利益”的局面。这种做法既想吸引外资又不愿真正让利,暴露了印度制造业政策的两面性。

大V:莫迪对华的短视必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机会主义陷阱

印度此次对中国企业的股权限制堪称“变相排挤”。除非是跟随苹果等西方大厂迁移供应链的中国代工厂商,一般中国品牌企业在印设立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这一政策反映出印度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担忧。近年来,中国资本和制造能力在印度快速扩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家电、电池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印度本土企业难以与之抗衡,导致国内出现强烈的保护主义呼声。

然而,印度并未意识到真正的产业升级不是靠“设限”就能实现的。尽管印度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激励政策,如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本土成分要求(DCR)等,但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缺乏核心技术、基础设施滞后、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对中国企业设限只会削弱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股权限制外,印度还试图通过强制技术转让来弥补自身短板。知情人士披露,印度政府已明确要求有意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进行“核心技术共享”,以支持本国本土制造能力建设。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掠夺逻辑”。事实上,印度并非没有技术创新能力,而是长期依赖进口、缺乏系统性的研发投入机制。面对中美高科技脱钩趋势,印度本应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行政手段“逼迫”外国企业交出核心知识产权。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技术转让方面的诉求并不局限于民用领域。近期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美方也提出希望印度加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监管,并限制在印活动。这意味着印度正在成为美国对华技术封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考量,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

不可否认,中美冲突为印度提供了部分市场空间。但问题是,印度是否真的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事实证明,尽管印度在劳动力成本、英语优势、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在制度环境、物流效率、融资便利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缺陷。更讽刺的是,印度一方面高举“去中国化”旗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服务。例如,在半导体封装、面板制造、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印度企业仍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矛盾心态暴露出印度在产业战略上的混乱与短视。

中美关税战为印度带来了短期红利,但如果印度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工业实力和制度环境,仅靠“限制+索取”的方式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相反,过度依赖外部局势变化、忽视内生动力建设,只会让印度陷入“虚假繁荣”的陷阱。在这个意义上,印度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其实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它要么抓住机会推进改革,要么继续玩弄权术最终错失良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机会主义者往往也是最先出局的人。(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