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部近日宣布,将于今年9月下旬在北部港口城市汉堡展开一场代号为“红色风暴”的大型军事演习。此次演习计划连续进行三天三夜,模拟一旦欧洲东翼爆发冲突,德国如何承担起后勤支援与战场物资转运等关键角色。该举动被外界普遍视作德国加速推进其防务战略转型的又一标志性动作,继启动首个海外永久性基地、提出“欧洲核共享”设想,以及设立专项防务预算之后,“红色风暴”的筹备将德国防务姿态推向了新高度。
根据演习设定,背景为北约与敌对国家在欧洲东部发生军事冲突,德国需作为后方支援国,全力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援。德国境内的港口城市将被模拟成物资枢纽,而海外部署的部队则在前沿阵地展开防御,形成协同抗敌局面。整个演习将同步实施“指挥所演练”和“实兵部署”两大板块,以测试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反应能力和协作效率。
在指挥所演练部分,德国将重点磨合与北约盟国之间的快速联动机制。乌尔姆的北约联合支持与保障司令部将在演习中进入“战时状态”,负责指挥协调来自德国、捷克、瑞典、罗马尼亚等国的资源与兵力调度,涵盖海陆空三条战线的运输通道建设与运行能力。
实兵环节则聚焦实际战备场景:通过海上港口将大量盟军兵力快速投送至东欧战区,沿线建立地下弹药库,并规划出可容纳十万人以上的战俘营。同时,德国政府还将调动国内大型民用航运企业参与军用运输,探索“军民融合”在高强度战争准备中的现实路径。
此次“红色风暴”不仅是一场军事演习,更是一场全面检验德国战争支援体系的综合演练。港口遇袭、城市防空、人员撤离、战场医疗等课题也将列入演习内容,旨在模拟战争环境下军地协同响应机制的真实运行效果。德国驻立陶宛第45装甲旅、北约波罗的海特遣部队指挥部等单位将扮演关键角色,演练在战时条件下对海陆关键通道的防护能力。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强调,此次演习是德国国防军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级演练,其目的不仅在于锻炼军队,更在于激活国家层面的整体动员能力。外界普遍认为,这一演习为德国未来向“主动安全”模式转变提供了实践基础。
随着演习进入具体准备阶段,德国国内的军工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德国军工企业正尝试由常规生产模式向战时生产机制过渡,众多民用制造企业如大众、保时捷等亦表达了参与军工合作的意愿,正与莱茵金属等军工巨头洽谈生产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联合项目。“红色风暴”被视作一次契机,有望加速实现德国工业资源的军事重组。
与此同时,德国亦加紧对外军事合作的步伐。近来,德国与法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家就多项军备研发展开磋商,涉及新一代欧洲主战坦克、“台风”战斗机升级及潜艇出口等内容。此外,德国还宣布将在今年内向东欧运送50万发炮弹,通过军援手段扩大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话语权,借此提升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力。
尽管“红色风暴”演习被视为德国防务体系的一次大考,但其大张旗鼓的筹备工作也在国内外引发了不小争议。德国国防军内部部分军官表示,仅凭短短三天的演习,难以全面检验庞大的后勤体系及数十万人员与装备的调动安排,其实际意义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德国媒体和社会舆论则担心演习过于张扬,既有可能激化地区矛盾,也不符合当前国内反战情绪浓厚的现实背景。一些反对党派如德国选择党和自民党批评政府过度推进军备扩张,认为此举不仅耗资巨大,还可能推高公共债务水平,损害民生优先的发展方向。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原本希望借“红色风暴”演习推动欧盟或北约框架下的集体响应机制,但法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均持保留态度,参与意愿并不强烈。分析指出,近年来欧洲内部在安全事务上的分歧加深,德国意欲“主导欧洲防务”的意图在邻国中引发不少警觉。随着民族主义和右翼思潮的回潮,德国推行“欧洲防务领导地位”的计划或将面临更多政治层面的挑战。
从海外基地启用、军工企业“民转军”,到演习计划的多国协作,“红色风暴”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演练,更是德国对其未来防务定位的一次实质性试探。在国际安全局势愈加复杂、欧洲内部合作裂痕显现的背景下,德国的军事战略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接下来的关键,是德国如何在强化自身军力与避免地区紧张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