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令中欧关系迎来转折点 汽车关税谈判取得突破。美国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路由器等关键技术产品豁免145%的“对等关税”,这一决定距离白宫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45%仅过去三天,体现了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同时,中欧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的谈判也取得实质性突破,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国达成共识,将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关税。
这场关税博弈始于4月9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实施对华“对等关税”政策,税率从34%上调至84%,叠加其他条款后实际税率飙升至145%。此举直接冲击了中国对美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和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然而,政策实施仅48小时后,美国政府因国内产业压力调整策略,豁免清单涵盖苹果手机、惠普电脑等消费电子巨头的关键产品,涉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稀土等战略物资。这种政策反复暴露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以苹果为例,其80%的iPhone产能依赖中国供应链,若执行145%关税,单机成本将增加约300美元,直接威胁企业利润。
美国政府紧急发布豁免公告,允许企业通过申报美国成分占比超过20%的商品来降低税负。在大西洋彼岸,中欧贸易谈判进展迅速。根据协议框架,中国车企需承诺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不低于特定价格,欧盟则逐步取消最高35.5%的关税。这一共识得益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视频会谈。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公开反对加征关税,担忧中国可能对大众、宝马等在华德企实施反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时也明确表态反对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此外,欧盟宣布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25%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美国豁免政策导致苹果股价上涨4.7%,特斯拉上海工厂对欧出口量预计增长15%。在储能领域,高关税使中国产品丧失竞争力,促使宁德时代加速在墨西哥建厂以规避壁垒。企业应对政策波动的策略从单纯的成本控制转向供应链区域化布局。美国政府强调“为企业转移产能争取时间”,暗示未来可能对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启动新调查。欧盟选择“最低价格”机制而非彻底取消关税,既保护本土车企利润空间,又避免重蹈光伏产业因高关税导致市场萎缩的覆辙。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轮关税震荡带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动力电池企业需在2026年前完成海外产能布局以应对301条款税率上调至25%的风险,而中欧谈判突破为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打开欧洲市场窗口,高端车型利润率有望提升8%-12%。中国通过“价格承诺”模式积累的经验,可能为未来应对其他贸易壁垒提供新范式。
国际舆论对这一系列事件的解读呈现多元视角。《金融时报》指出,美国豁免政策暴露其供应链韧性不足,而中欧合作彰显多边主义的生命力。德国《明镜周刊》则担忧,欧盟在中美博弈中采取“骑墙”策略可能导致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流失。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单边主义冲击下深刻重构,这场关税博弈的影响仍在持续扩散。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技术标准、贸易规则与地缘政治的深层角力。任何政策的微调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企业和国家的生存之道在于敏锐捕捉这些细微变化中的战略机遇。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