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等关税这剂药反噬自身。2025年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核心关切与政策主张,并回应了美国近期对华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单边主义行为。这份2.8万字的文件不仅是中方对当前局势的权威表态,也揭示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是对两国关系走向的理性展望。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还牵动全球经济格局。
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是一场“双输博弈”。近年来的中美经贸摩擦本质上是单边主义与多边规则、零和思维与合作逻辑的激烈碰撞。自2018年以来,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商品加征多轮关税,覆盖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品,中国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这场“经济消耗战”的后果远超预期。据穆迪公司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4%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增加开支1300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率压缩3~5个百分点。关税战导致中间品贸易成本上升12%,迫使跨国企业重构产业链。美国绕开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单边行动严重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加剧了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风险。
白皮书明确指出,以关税等为威胁、要挟的限制措施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也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数据层面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商品的依赖度不断降低,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2020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分散了对美贸易依赖。中国对美出口已从传统低端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美国则面临通胀压力与产业回流不及预期的双重困境。历史证明,美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最终损害的是其自身利益。
中美在国际经贸规则遵循上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并贡献于国际经贸规则。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履行承诺清理法规2300余件,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7.4%,低于发展中成员平均水平。而美国近年来频繁动用“实体清单”“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等工具,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实施“超法规制裁”,甚至胁迫盟友构建“芯片四方联盟”,这种做法实质上背离了自由贸易精神。
破解僵局的关键在于建立基于事实的对话机制。例如,在补贴议题上,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产业补贴超过4800亿美元,远超中国同类政策规模。若双方能就补贴透明度、竞争中性原则达成共识,完全可能将矛盾转化为规则升级的契机。白皮书提出,中美应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危机迫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中美协调行动。以多边主义重塑经济秩序是全球视角下的中美责任所在。白皮书呼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重启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改革,支持欧盟提出的“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打破成员对法官任命的程序僵局。此外,升级全球供应链韧性协议,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建立关键物资储备共享机制,避免“断链”引发人道危机。强化发展议程,共同推动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等规划,通过投资而非援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能力。
中美经贸关系从来不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注脚。从1979年邓小平与卡特共同打开交往之门,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历史反复证明,合作是跨越分歧的最短路径。中国通过白皮书传递了清晰信号:既不回避斗争,更始终敞开对话大门。对于美国而言,与其沉溺于“霸权焦虑”,不如正视中国发展的正当性。唯有摒弃冷战思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范式。面对关税战的硝烟,双方需以白皮书提出的“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为指南,将竞争转化为规则创新的动力,用对话取代对抗的逻辑。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各自繁荣。(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