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声称极端加税是为了让美国经济“经历阵痛,获得新生”,沈建光认为几乎没有经济学家会同意这种说法。加关税无法解决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逻辑根本站不住脚。相比2018年的贸易战,这次特朗普的操作更为极端,不留余地,不给谈判空间,真正体现了“极限施压”策略。
沈建光认为,特朗普及其团队有意将此事引向中美对抗的方向。如果其他国家都妥协,只剩中国不让步,那他就能集中火力打中国。这可能是一种策略安排。
在目前的贸易争端下,市场也发生了短期大幅动荡。中国除了公布反制措施外,还快速出台了一些应对市场波动的政策措施。沈建光表示,中国的政策工具充足,如平准基金可以在低位买进,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同时还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空间。
人民币汇率最近的波动并非完全由贸易争端引发,贬值无法完全抵消关税冲击,反而不利于扩大内需。未来贸易争端可能会演变为谈判,因为贸易战的影响会很快显现,比如价格上涨和商品短缺,最终美国方面也会感受到压力,回到谈判桌上。
今年以来,中国资产因科技创新推动而上涨,但新一轮贸易争端带来了不确定性。沈建光认为,虽然短期内市场厌恶不确定性,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进步,如芯片、智能物流、算力等领域效率不断提升,这也是国力和制度的体现。
最新的进展是特朗普宣布了90天的关税暂缓,沈建光认为这是中国及时反制措施的结果,特朗普政府面临美股和债券市场的震荡,各方面压力都在。在中国牵头的全球压力下,包括欧盟也加入了反制行列,宣布对美国进口增加25%关税,最终特朗普不得不屈服,宣布暂停90天执行。这反映了中国带领的反霸权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场冲突可能是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重大转变。过去几十年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可能正在瓦解,未来可能是新的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组。美国不再想维持国际秩序,因为成本太高。“东升西降”的趋势正在发生,几年后回头看,2025年或许真的是个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