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准关税,于4月5日生效;对部分经济体征收更高的税率,暂定4月9日生效。根据新政,美国将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叠加此前加征的20%,今年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已经达到54%。
此外,此前一直悬而未决的“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也确认取消,将征收30%的关税或者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每件50美元)。
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一政策组合拳的影响是多重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面临更高关税壁垒,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受到直接遏制。同时,因为对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也开始征收关税,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通过第三方转口贸易的难度显著升高。
加征关税对所有出口美国的企业来说都是共同的挑战,但外贸工厂的处境更为严峻。江苏一家专业生产袜子的企业表示,本次关税调整使得企业出口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接下来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订单减少、销售下滑。美国进口商采购成本增加,会倾向于减少从中国的采购,转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这导致中国纺织企业对美订单量锐减,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还可能造成库存积压。美国对与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均加征关税,中国企业通过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第三方”转口贸易的难度显著升高,间接对美国出口的途径也被堵。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节奏被打乱,原料供应、生产计划、产品交付等环节都出现问题。上游原料供应商担心下游企业订单减少,不敢大量生产,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下游生产企业则因订单不确定,不敢盲目采购原料,影响正常生产。
成本上涨几乎确定会导致价格上涨,但这意味着中国供应链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实际上,在此轮关税宣布之前,就有外贸企业表示,美国客户不会单独承担增加的成本,要么双方协商,要么终止合作。外贸工厂的业务情况与头部客户的订单息息相关,某个大客户的订单没能做成,工厂可能就会面临关停的局面;但其有限的利润空间难以作出让渡,即使双边承担一半的关税,也有可能是工厂全部的利润。
面对美国可能对华加征的高关税,不少工厂企业选择将供应链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然而,美国对越南实施46%对等关税,对柬埔寨实施49%关税,对印尼实施32%的关税,对等关税将显著降低出海东南亚的纺织企业的成本优势。“借道出口”策略失效,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据统计,目前美国只有2.5%的服装和1%的鞋类为本土制造,越南等亚洲国家则是美国服装鞋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随着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措施即将实施,这些服装品牌将被迫提价。
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江苏盛泽生产的面料直接销往东南亚国家,然后加工成成衣,最终销往欧美。加了关税之后,最终消费在美国。美国加征了关税之后,会传导到纺织产业链的上游,特别是纺织织造环节,要么利润空间压缩,要么订单减少。虽然影响和挑战都不小,但盛泽镇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基础,也有科技含量高的技术。盛泽是世界级的纺织产业集群,特别是拥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工业丝,真丝绸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替代品很少,这是盛泽企业的中长期信心所在,也是应对目前关税冲击的信心来源。
短期内,中国对美纺织出口可能因“对等关税”受到冲击。然而,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征收的关税幅度略高于美国,使中国商品具备潜在关税优势。若其他国家对美纺织出口因“对等关税”减少,中国纺织企业凭借产业和成本优势,有望在其他市场抢占份额,部分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
美国征收“对等关税”给全球纺织行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纺织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灵活调整市场策略与供应链布局,在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还签署行政令,宣布将于5月2日正式取消“小额免税”政策(T86模式)。所有通过国际邮政网络发送的价值在800美元或以下、符合最低限度豁免条件的货物相关邮件,需缴纳其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2025年6月1日后增至每件50美元)。这将取代任何其他关税,包括先前命令规定的关税。此前,该政策曾在2月初被短暂取消,但由于美国海关系统不堪重负,导致数百万包裹积压,特朗普政府被迫在2月7日宣布暂缓执行。
800美元的金额范围涵盖了中国跨境小包的绝大多数类目。以Temu、Shein为代表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早期借着T86模式在美国实现了迅速扩张,现在各平台的全托管业务也主要依赖于这个政策,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也更容易借此将商品销售到美国市场。
小额豁免政策取消,也意味着T86清关模式失效,直邮卖家可能会面对更长的处理时间、更高的申报成本和更复杂的流程。广东一家主营跨境出口的负责人表示:“我们90%的订单都走直邮小包,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取消后,产品价格优势将丧失,美国市场可能不好做了。”
业内普遍认为,依赖直邮的铺货型卖家及低利润卖家面临较大风险,转型的迫切性更加明显。从中长期看,海外仓比例会增加。
政策已落地,出海企业不得不对现有的模式进行调整,海外仓、本土化运营和多元化市场布局将成为应对贸易壁垒的核心策略。这也倒逼中国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品牌化与供应链全球化布局,长期或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近年来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市场依赖已在下降。我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但美国内不少产品对我依存度较高,短期内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来源。在全球产供链深度交融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可能完全中断。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日益成为我国稳外贸的重要基础。我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18年以来,对东盟出口占比由12.8%提升到16.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由38.7%提升到47.8%,且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国内市场缓冲空间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国家正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也在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将日益显现。
在需求端,美国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且很大一部分是刚性需求;在供应端,中国制造仍然是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即便存在风险,生意的增长仍是主要趋势。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