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曼德勒140小时的绝望与希望 华人团结共渡难关。3月28日午后,缅甸曼德勒市气温高达40摄氏度,当地不少居民正在午休。12时50分,一场7.9级地震突然袭来,12小时内余震超过十次,远在1000公里外的泰国曼谷也受到波及。受灾最严重的实皆和曼德勒地区,房屋倒塌严重,幸存者们徒手在废墟中寻找被困人员。
当地华人华侨迅速行动起来,捐钱捐物,为这座城市提供帮助。高温、余震和瘟疫等已知和未知的危险时刻威胁着中国救援队伍,他们顶着重重困难,在一个又一个废墟上开辟生命通道,试图挽救更多生命。
短暂而剧烈的震动对曼德勒这座缅甸第二大城市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王翠莲是缅甸华人,在角湾玉石市场开有自己的档口。她得知中国蓝天救援队赶来后,主动表示愿意做翻译。3月30日,王翠莲戴上安全帽,跟随救援队前往受灾严重的天空公寓。她在现场帮助沟通,并用缅语向探测到的生命迹象方向喊话。除了在现场协助,王翠莲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派送物资,组织募捐,将善款和生活必需品送到医院和寺庙。
玉倩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来自缅甸。地震当天,她原本要从曼德勒搭乘飞机赶往云南芒市,结果没有赶上。地震发生后,她决定留在曼德勒做志愿者,参与翻译和物资发放工作。
16岁的张根荣在曼德勒参加篮球比赛时遭遇地震。父亲开车带他逃离曼德勒,但张根荣第二天瞒着父母独自骑摩托车返回曼德勒做志愿者。他在多个受灾严重的地点参与救援工作。许多像张根荣这样的年轻人自发参与救灾,他们的真情令人感动。
缅甸(中国)云南商会也在行动。商会会长谢明贵介绍,商会为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和上海三栖救援队提供后勤保障,采购破拆工具、水和食物,并随时待命满足救援队伍的需求。商会成员单位集资捐款,采购医疗物资、食品和帐篷,送往灾区。
在救援现场,一切声音都会被放大。电镐敲击墙体的声音、发电机的嗡鸣声、对讲机里的急切询问声,以及被困者家属寻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高温对救援人员的体力是一种挑战,密闭空间里随时有中暑的风险,未知的余震和可能倒塌的废楼更让人精神紧张。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救援队员们仍坚持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
Win star酒店曾是许多中国玉石商人的居住地,地震后却变成一片废墟。杨军和漆鹏等人经历了生死瞬间,最终得以逃生。漆鹏和其他幸存者徒手刨人,救出了几名被困人员。虽然黄金72小时救援期已过,但中国救援队伍仍未放弃,成功救出了一名被困125小时的缅甸男子USANLWIN。
震后第七天,天空公寓已成为一片两层楼高的废墟。兴华是留在现场的华人志愿者之一,他的两个侄子和家中保姆被压在废墟下,至今无音讯。尽管希望逐渐破灭,兴华和其他家属仍留在现场做志愿者,帮助中缅救援队沟通。
曼德勒大部分建筑受损严重,居民不敢在房子里睡觉,有人睡在车上或临时帐篷里。皇宫外墙倒塌,红砖金顶被震落。整齐安扎的帐篷里,躲过了地震和酷暑的人们仍在等待更多救助,坚信生活还要继续,家园终会迎来新生。(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