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外宣称“非常愤怒”,特朗普在面对普京时的姿态却转瞬即变。3月30日他还对俄罗斯总统表示不满,次日便语调缓和,公开表示自己“期待普京在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协议中履行应尽的那部分义务”,甚至主动提出希望与普京会面,共同商议终战安排。如此态度上的巨大反差,引发各界议论。对此,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轻描淡写地回应称,当前两位领导人之间并无通话安排,但若有需要,也可以“迅速安排”。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却越发成为西方阵营中对俄强硬的主角。3月3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波兰六国的外长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联合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主义援助。声明强调,为确保乌克兰能够在停火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欧盟各国已准备好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压力,包括加码制裁手段。同时,声明坚决反对任何试图限制乌克兰国防工业或其盟友在乌领土上军事存在的协议安排。
不仅如此,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还透露,若有关谈判未能如期取得进展,各国将考虑启动新一轮制裁程序。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3月26日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坦言,乌政府当前已无力继续为军队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他公开表示,乌克兰未来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欧洲身上,虽然理想状态是美欧共同出力,但“指望美国基本是幻想”,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关注点并非援助,而是如何从乌克兰获取利益,实现对其经济领域的掌控。反观欧洲,尽管财政压力不小,却仍在持续加大援乌力度。
3月21日,德国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决定,2025年将向乌克兰额外提供3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加上此前的承诺,总额已达到约70亿欧元。此外,从2026年到2029年,德国还将分阶段追加约83亿欧元援助预算,意在为长期武器供给合同提供保障。4月1日,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前往基辅,并宣布额外拨款1.3亿欧元,用于乌克兰人道救援和社会稳定项目。与此同时,瑞典也在同一天通过其国防大臣琼森宣布,推出自202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援助方案,总价值高达近16亿美元,重点支持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卫星通信和海军能力建设。
不仅有财政与军事援助,乌克兰还得到欧盟在经济稳定方面的实质支持。4月1日,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表示,欧盟委员会已依据“乌克兰贷款机制”向基辅政府发放新一轮35亿欧元的资金,用以维系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
不过,在当前战争或将停火的背景下,乌克兰所需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安全保障。泽连斯基此前曾向特朗普提出,希望美方提供军事安全担保,但遭到拒绝。欧洲则采用更具操作性的“变通方案”来回应乌方诉求。3月27日,27个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与政府首脑齐聚巴黎,召开了支持乌克兰的“志愿者联盟峰会”,讨论战争停火后的安全部署,包括是否在乌克兰境内派驻军队。
法国总统马克龙会后明确表示,法国与英国正在牵头筹划一支战后保障部队,计划在乌克兰停火后进驻关键区域。他指出,这支部队并不会部署在与俄军对峙的一线阵地,也不应被误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维和部队”。按照他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保障部队”,实则是对俄罗斯的威慑力量,一旦俄方再次挑起战端,其存在将意味着欧洲国家不得不正式“入局”,将俄乌战争直接升级为俄欧对抗。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维和部队通常只在冲突双方之间设立缓冲带,任务是监督停火,行动中立,且一般不携带重武器。而欧洲筹划的“保障部队”显然职能完全不同,其目的更像是构建一种“战略威慑”,甚至具备“介入战争”的潜力。这也难怪该计划一出,立即招致美俄双重嘲讽。
美国方面,白宫高层讥讽此举不过是“姿态表演”,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更是直言不讳地指责英法借“维和”之名,图谋军事干预乌克兰事务,甚至称这种行为可能触发俄与北约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
从当前欧洲舆论来看,“今日乌克兰,明日欧洲”的焦虑正在迅速蔓延。3月28日,德国《图片报》发表文章,援引德国联邦情报局与联邦国防军联合发布的一份最新评估报告称,俄罗斯当前正在加快为可能与北约爆发全面战争做准备,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其军力或将具备全面发动常规战争的能力。报告还指出,莫斯科短期内尚无实力对整个北约发起正面进攻,但不排除其通过在边境地区对部分北约成员国发起有限挑衅,以测试北约的反应强度和集体防御意志。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悄然调整战略重心。据美媒披露,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已签署一份名为《国家安全临时战略部署》的文件,明确指出五角大楼当前正在重新布局全球军事资源,为可能爆发的中美冲突做准备。而这意味着,面向俄罗斯的防御任务,欧洲将不得不更多地自行承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国家为何选择在乌克兰问题上态度强硬、援助不断加码,答案已经十分清晰——它们不是在替美国“打工”,而是在替自己“筑墙”。因为一旦乌克兰崩溃,俄罗斯下一步的战略推进,很可能就将逼近欧洲心脏地带。对他们而言,乌克兰不只是别国的战争,而是未来命运的提前对照。(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