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初特朗普下令对胡塞武装展开军事打击以来,美军在红海的空袭行动已持续半个月,战机频繁出动,导弹接连发射,看似雷霆万钧。然而,就在特朗普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吹嘘所谓“战果显著”的同时,胡塞武装却用一连串反击行动,给了美方一个沉重的打脸。
胡塞再下一城,美军“死神”无人机折翼红海
4月1日凌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高调宣布,他们再次在红海击落了一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这是他们击落的第16架同型号无人侦察打击平台。值得注意的是,MQ-9作为美军中东地区关键的空中侦察与精确打击工具,其价格高昂、部署稀缺,胡塞能持续有效击落这一型号,足以证明其防空能力不容小觑。
更令人震惊的是,胡塞方面还透露了更大的战果:他们采用战术诱敌手段,引诱美军“杜鲁门”号航母起飞的E-2“鹰眼”预警机进入伏击区域,并动用“真主利剑”防空导弹成功击落。虽然美方尚未对此消息作出确认,但从胡塞武装的强硬态度和美军的后续部署情况来看,其打击美军航母舰队能力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
特朗普口气突变,喊话胡塞停火泄露美军焦虑
就在胡塞武装连番展示战果之际,特朗普却一反常态,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喊话胡塞武装,声称“只要胡塞停止攻击美军舰船,美军也将停止打击”。这听起来仿佛是惯有的“强势姿态”,但实则暴露了美方主动寻求停火的企图。
对于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战局来说,主动喊停原本毫无道理。若战场局势真如特朗普所言“胡塞损失惨重”,美军完全可以继续打压,直至其失去反击能力。但此刻的特朗普却急于结束战斗,正说明胡塞不仅没有被压制,反而在反击中赢得了足够的主动权,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战场态势。
红海行动效果不彰,美国内部质疑声升温
除了战场上的挫败,特朗普政府还要面对来自国内日益高涨的质疑声。早前“群聊泄密门”事件中,副总统万斯就曾在内部沟通中指出,美国在苏伊士运河的贸易利益并不大,红海危机对美国本土的直接经济影响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真正依赖红海航线的是欧洲国家。因此,美军介入胡塞问题,从战略上并不符合美国的直接利益,反倒更像是替他人出头。
如今,在轰炸行动未见明显成果的情况下,胡塞武装不仅没有退却,反而不断制造战果,特朗普此前“雷霆出击”的姿态迅速转化为“找台阶下”的姿态,主动释放停火信号,无疑是一种退让式的自我修复尝试。
航母更替暗藏玄机,美国或酝酿更大规模行动?
尽管特朗普释放停火信号,但种种迹象也显示,美方并未真正放弃进一步军事行动的准备。目前,“卡尔·文森”号航母正驶向红海,预计将与“杜鲁门”号实现轮换或并肩作战。一旦实现双航母部署,美方将拥有更强的战术打击能力与持续作战支持能力,这也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为下一阶段的强力打击积蓄力量。
换言之,特朗普此次释放“停火”信号,或许只是战略缓兵之计,一方面争取国内舆论缓解对其“战争冲动”的指责,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更大规模进攻制造条件。一旦机会成熟,美国可能再次掀起更猛烈的军事风暴。
美军声誉受损,红海行动陷入战略被动
无论美方后续是否加码军事行动,有一点已十分清晰——红海这场战事不仅未能彰显美军的压倒性实力,反而让华盛顿在世界舆论场上陷入被动。从胡塞击落“死神”无人机、传出击毁“鹰眼”预警机,到特朗普口头“求停火”,再到红海军事行动成效不彰,美军曾经在全球范围的军事威慑力正在逐步被侵蚀。
对于胡塞武装而言,持续打击美军舰船不仅是对盟军行动的回应,更是其争取地区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而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战略摇摆,只会进一步激励更多“非国家武装”挑战美国底线,长远看,或将动摇美国在中东的长期影响力。
胜利宣言掩盖不了失败现实,美式霸权再遭冲击
特朗普自诩的“胜利”,终究只是粉饰太平的表象。在胡塞武装不断展示实战能力、反复制造美军装备损失的背景下,美国的打击行动不仅没有取得效果,反倒暴露了战略上的盲区和战术执行上的短板。而华盛顿试图以停火换取体面收场的举动,更像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妥协。
当“世界最强军队”的航母编队都难以压制一个以游击战术为主的地区武装,美军在中东的神话也就愈发显得苍白。胡塞武装用连续不断的实际战果,狠狠戳破了特朗普的“军事胜利”泡沫,也揭示出美式军事干涉手段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红海之战,或许才刚刚开始。(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张佳鑫)